前言
![]()
长沙的街头因 “湘超” 人声鼎沸,成都夜市跟着 “川超” 延长营业时间,苏州年轻人为 “苏超” 决赛主动请假。
一场场接地气的体育赛事,正在改写人们对经济增长的固有认知。
从工厂轰鸣到球场呐喊,从实物占有到情感共鸣,中国消费正经历静水流深的变革,精神消费的春天已然到来。
这场由 “心” 出发的升级,不仅让生活更有温度,更撑起了一个潜力巨大的经济新赛道。
一、消费变局:从 “买买买” 到 “玩玩玩” 的底层逻辑
曾几何时,经济增长的关键词离不开工厂、出口和房地产。
但如今,一场城市足球联赛就能撬动餐饮、交通、文旅、文创等多个领域的消费热潮。
2024 年 “五一” 假期,全国文体旅融合项目带动消费增长超 15%,国内旅游出游达 2.95 亿人次,旅游总花费 1668.9 亿元,同比分别增长 7.6% 和 12.7%。
更值得关注的是,智慧旅游沉浸式体验新空间消费同比增长超 120%,总额突破 2.2 亿元。
这组数据背后,是消费需求的深刻转变。人们不再满足于物质层面的拥有,更渴望精神上的满足与情感共鸣。
![]()
《黑神话:悟空》的全球热销,不仅创下国产游戏销量纪录,更让山西古建旅游订单直接翻倍。
“湘超” 的球迷买门票,买的是与城市共呼吸的荣誉感;“川超” 的夜赛点燃的,是市井烟火中的集体狂欢。
这种为意义、体验与归属感买单的消费,不消耗资源却创造价值,不留下垃圾却沉淀文化,成为隐形的经济动脉。
从实物消费到精神消费的跨越,本质上是国民生活水平提升后的必然选择,也是经济结构升级的生动体现。
二、赛事经济:小赛场撬动大消费的中国实践
体育赛事,正成为精神消费中最炽热的火种。
从贵州 “村 BA” 到江苏 “苏超”,这些源自民间的体育 IP,正在创造着惊人的经济价值。
![]()
2025 年 5 月启幕的 “苏超” 联赛,仅百天时间就带动江苏全域多场景消费 380 亿元,单场上座人数最高突破 6 万人,场均观众数甚至超过中甲联赛。
南京的 87 个 “第二现场” 在赛事期间,吸引客流 714.83 万人次,商品销售额突破 40.44 亿元,同比分别增长 13.03% 和 10.22%。
赛事的火爆还带动了产业链上下游的协同发展。南京老字号盐水鸭借势推出 “凭票根送翅根” 活动,日销量猛增;18 款 “苏超” 文创单品,七月单月出货量就突破一万件。
在贵州,“村 BA” 的效应同样显著。2023 年台江县接待游客 640 万人次,旅游收入飙升 94.66% 至 84.64 亿元,新增民宿床位近 3000 张。
榕江县更是借着 “村超” 热度,让住宿床位一年内从 5000 张激增至超 1 万张,深山里的苗绣、酸汤鱼通过赛事直播销往全国。
这些案例证明,群众性文体活动早已不是 “不务正业”,而是实实在在的经济增长新赛道。
它们激活了城市夜晚经济,延长了消费链条,更创造了大量灵活就业机会。
从赛事运营、内容直播到周边设计、场馆服务,一个围绕 “玩” 的完整产业链正在加速成型。
三、对标全球:体育产业成为经济增长硬支撑
精神消费驱动经济增长,并非中国独有,美国的体育产业早已给出成熟范本。
每年二月第一个星期日举办的 “超级碗”,早已超越体育赛事本身,成为非官方的 “美国国庆日”。
这一天,全美收视率飙至近 90%,30 秒广告费高达 300 万美元,食品消耗量仅次于感恩节,整场赛事创造的经济价值高达 4.2 亿美元。
![]()
以 NBA、MLB、NFL 为代表的体育联盟,构建起成熟的商业生态,美国体育产业占 GDP 比重超 2%,去年总产值达到 4410 亿美元,是汽车产业的两倍、影视行业的 7 倍。
其核心逻辑,是将体育 IP 与文化、消费深度绑定,形成 “赛事引流 — 消费转化 — 文化沉淀” 的良性循环。
如今的中国,正在走出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体育产业发展之路。
与美国不同,中国的体育经济既有 “苏超” 这样的城市 IP,也有 “村 BA” 这样的草根赛事,覆盖不同消费群体、不同地域特色。
国家层面也在持续加码,到 2030 年,中国体育产业总规模目标突破 7 万亿。
2023 年数据显示,体育服务业增加值已达 10849 亿元,占体育产业增加值的比重升至 72.7%,标志着产业正迈向以服务经济为主导的新阶段。
即将开幕的第十五届全运会,更将 “体育 + 消费” 模式推向新高度。
这场盛会不仅是体育竞技的舞台,更是全民参与的 “精神消费嘉年华”,将带动粤港澳大湾区基础设施升级、文旅融合创新,激发亿万国民对健康生活的向往。
“办赛就是营城,参赛就是生活” 的理念,正随着赛事经济的繁荣深入人心。
四、未来可期:精神消费需要热情更需制度护航
精神消费的繁荣势头令人振奋,但要实现可持续发展,不能只靠一时的热情,更需要完善的制度护航。
当前,部分赛事已经出现商业化过度的苗头,过高的票价可能会把普通消费者挡在门外,违背了群众性赛事的初衷。
与此同时,基层体育资源分配不均的问题依然存在,城乡之间、不同地区之间的体育设施差距,影响了全民参与的积极性。
还有一些赛事缺乏原创性,盲目跟风导致同质化内卷,难以形成持久的吸引力。
这些问题,都是精神消费升级过程中必须回答的时代课题。
要让体育经济持续焕发活力,首先要守住 “亲民” 底线。像 “苏超” 那样坚持 5-10 元的超低票价,搭配文旅优惠组合拳,才能实现 “观赛 - 游玩 - 购物” 的无缝衔接。
其次,要强化资源供给的公平性,加大对基层体育设施的投入,让更多人有机会参与到体育活动中,从 “旁观者” 变成 “参与者”。
还要注重内容原创力的提升,深度挖掘地域文化特色,让赛事不仅有竞技性,更有文化内涵和情感价值。
江苏 “苏超” 将十三市地域文化转化为 “太湖掰头” 等热梗,贵州 “村 BA” 用鲟鱼、香米作为冠军奖品,都是将文化与赛事结合的成功尝试。
方向已经明确,未来的经济增长,既需要车间的轰鸣,也需要球场的呐喊;既需要商场的刷卡,也需要屏幕前的点赞。
当一个社会愿意为一场球赛、一部好剧、一次沉浸式体验慷慨解囊时,说明这里的人们不仅富了口袋,更丰盈了心灵。
中国人从来不只是会干活的民族,更是懂生活、爱热闹、重情义的民族。
如今,这份 “会玩” 的天性,正被时代赋予全新的经济意义。我们 “玩” 出的不只是快乐,更是一个更有温度、更具活力、更可持续的中国经济新未来。
精神消费的春天已至,这场由 “心” 出发的消费升级,才刚刚开始。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