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日本国会里出现了一句硬话:高市早苗公开宣称,即便“台湾有事”,也绝不撤回早前涉台言论。话音还没冷,中国空军在11月11日发布的主题微电影《梦远》中,将攻击-11隐身攻击无人机推到了镜头前头。两件事放在一块,同一天空下发生,直观感受不是巧合那么简单。我跟踪了央视和多家媒体的影像与报道,想把这件“你说我应答”的小剧场,拆开来看个来龙去脉。
事件本身很直白。高市这类鹰派政治人物,一上位就用强硬表态抓眼球;国内反对党和一些前首相马上提出质疑,外媒和日媒也纷纷警告她别把日本推进危险边缘。中国方面,空军没有用声明去口头训斥,选了更直观的方式——通过战术片把一套“有人+无人”的协同作战链条摆出来。影片里,歼-16D先压制敌方雷达与通信,攻击-11负责突防打击,歼-20做收尾清场。片子放出的时机和内容,足以让外界把两件事连成一句话看:挑衅一句话,回应一段影像。
![]()
观感之外,有两点我觉得必须盯紧。第一个是高市的动机与代价。她上任不久,急需向国内右翼圈层和对日安全态势敏感的外部盟友表明立场。这类“站队”在政治上常见,目的在于快速积累政治资本。问题在于,日本现有的远洋投送与持续作战保障能力,跟真正参与台海高烈度冲突所需的能力之间,还差着一段距离。出云号的改装计划,能提升日本的海上兵力姿态,但那并不等于日本已经具备独立介入台海的军力链条。再说,日中经贸联系不浅——2024年中日双边贸易额达到3500亿美元,这个现实会在冲突预期下成为日本不得不考虑的筹码。美国是否会无条件跟进,现实里没有硬性保证;基于这一点,单靠“先声夺人”来换取安全承诺,风险很高。
![]()
第二点是攻击-11的战略含义。公开影像把这种平台放到作战链条里,其用意超越了单纯“秀肌肉”。我翻看了官方片段与评论,留意到两个关键词:突防与协同。片中体系展示的是从压制到突防再到清除的一体化流程,这代表战法思路在变:把高价值有人战机与无人系统耦合,既能伸展打击半径,又能在高风险环境下降低人员损失。但技术参数方面,公开资料没有披露攻击-11的确切射程、雷达截面或载弹量,暂无相关信息,有待官方进一步确认。拿影像去做战力评估得谨慎,影像能说明研发方向和作战理念,但不能代替详细参数和实战验证。
把这两条放在一起看,关系就清楚了。有人在政治舞台上用言语试探界限,有人用影像把界限画出来。我的判断是:这不是简单的嘴仗,也不是单纯的宣威,而是行为与信号的双轨展示。对试图把台海议题当作政治筹码的外部势力或个人,这种双轨化的互动意味着一次成本核算提醒——你可以出声,但别指望只靠声量改变现实的力学。
我还想点破一个常被忽视的现实:地缘政治里,表态和能力常常不是一回事。喊得响未必能打得响,打得响的人也不爱靠喊话去证明自己。高市这种高风险的言语博弈,能在短期内换得国际关注和国内支持,但长远看,真正决定安全局势的,是战力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