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编制依据:
1.《碳素结构钢》GB/T 700-2006;
2.《重要用途钢丝绳》GB/T 8918-2016;
3.《钢筋混凝土用热轧带肋钢筋》GB 1499.2-2018;
4.《钢筋混凝土用热轧光圆钢筋》GB 1499.1-2017;
5.《施工升降机》GB/T 10054-2021;
6.《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 50009-2012;
7.《建筑施工安全检查标准》JGJ 59-2011;
8.《建筑施工扣件式钢管脚手架安全技术规范》JGJ 130-2011;
9.《建筑施工高处作业安全技术规范》JGJ 80-2016;
10.《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安全技术规范》JGJ 46-2022;
11.《建筑施工现场环境与卫生标准》JGJ 146-2013;
12.《钢丝绳式货用施工升降机安全技术规范》DB42/365-2020;
13.《建筑施工工具式脚手架安全技术规范》JGJ 202-2010;
14.《建筑施工高处作业安全技术规范》JGJ 80-2016。
二、安全文明施工目标:
(一)核心目标:
1.安全目标:杜绝死亡、重伤事故;轻伤事故频率控制在3‰以内;无重大机械设备损坏、火灾及坍塌事故;施工现场安全达标率100%。
2.文明施工目标:争创深圳市安全生产与文明施工优良工地,符合《建筑施工安全检查标准》JGJ 59-2011中“优良”等级要求。
3.消防目标:消除现场消防隐患,消防设施配备率100%,员工消防知识知晓率100%,无火灾事故。
(二)安全管理方针和原则:
1.管理方针:严格遵循“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方针,将安全管理贯穿施工全过程。
2.管理原则:
①前置防护原则:“先防护后施工,不防护不施工”,所有作业面必须先完成安全防护,方可开展施工作业。
②一岗双责原则:“管生产必须管安全”,项目管理人员、施工班组负责人需同步承担对应区域安全管理责任。
③全员参与原则:“安全生产,人人有责”,建立全员安全责任制,明确各岗位安全职责,签订安全责任书。
三、临边防护:
(一)基本规定:
1.临边作业(如基坑周边、楼层周边、楼梯侧边等)必须设置符合《建筑施工高处作业安全技术规范》JGJ 80-2016要求的防护栏杆、安全网等防护设施;当防护设施无法完全满足安全需求时,作业人员必须佩戴安全带(安全带需符合GB 6095-2021标准),并使用安全绳进行双重防护,危险部位需安排专人值守指挥。
2.施工现场内作业区、作业平台、人行通道、运输接料平台等场所,若临边落差≥2m,必须沿周边设置防护栏杆或防护脚手架;各类垂直运输接料平台需设置常闭式安全门,安全门关闭后应与平台边缘平齐,防止人员坠落。
3.临街面的作业区、施工通道及运输接料平台,临街立面需采用防护栏杆+密目安全网(符合GB 5725-2022标准,网目密度≥2000目/100cm²)全封闭防护,防护高度需超出作业面1.2m以上,防止物体坠落伤人。
(二)防护栏杆设置要求:
1.受力性能:防护栏杆整体结构需能承受任何方向1KN的外力(符合JGJ 80-2016要求),无明显变形或断裂;若栏杆所处位置可能受人群拥挤、车辆冲击或物体撞击,需加大横杆截面(如采用Φ51×3.5mm钢管替代Φ48×3.5mm钢管),并加密立柱间距(由2m缩短至1.5m)。
2.构造参数:
①防护栏杆由上下两道横杆及立柱组成,上杆距防护面高度≥1.2m,下杆距防护面高度0.5-0.6m;横杆长度>2m时,必须增设立柱,立柱间距≤2m。
②坡度>1:2.2的屋面(如坡屋面),防护栏杆上杆距防护面高度≥1.5m,且需在上下横杆之间增设一道横杆(距上杆0.6m),同时满挂安全立网。
③下方有人员通行或交叉施工的防护栏杆,需满挂密目安全网封闭,或在栏杆底部设置高度≥180mm的挡脚板(挡脚板采用厚度≥1.5mm的钢板或50mm厚木板,固定牢固);防护栏杆及挡脚板需涂刷黄黑相间警示油漆(油漆间距300mm,涂刷长度一致)。
3.用材标准:
防护部位
用材要求
作业区、人行通道等常规区域
采用Φ48.3×3.6mm建筑脚手架钢管(符合GB/T 3091-2015标准)
工具式定型防护
由企业技术部门设计,采用Q235钢材制作,经技术负责人审核、监理验收合格后使用
窄小竖向洞口/临边
采用建筑钢筋焊接,上横杆直径≥16mm、下横杆≥14mm、立柱≥18mm,焊缝长度≥20mm、高度≥6mm
禁止用材
严禁使用竹木、锈蚀钢管、非标钢材制作防护栏杆
4.连接与固定:
①防护栏杆连接方式:优先采用扣件连接(扣件符合GB 15831-2006标准)、螺栓连接或焊接,连接点需牢固无松动;禁止采用铁丝绑扎等临时连接方式。
②防护栏杆固定方式:可采用预埋钢管(预埋深度≥300mm)、预埋钢筋(与立柱焊接,焊接长度≥100mm)、膨胀螺栓(螺栓直径≥12mm,锚固深度≥100mm)等方式固定;特殊固定方式需经项目技术负责人核算,确保承载力满足要求。
(三)各部位临边防护做法:
1.基坑周边防护:
①基坑开挖深度≤2m时,防护栏杆高度≥1.2m;开挖深度>2m时,防护栏杆高度≥1.5m,且需增设一道距地面0.6m的横杆。
![]()
②防护栏杆立柱采用Φ48.3×3.5mm钢管,间距≤2m,立柱底部埋入地下≥500mm(或采用膨胀螺栓固定在混凝土垫层上),立柱内侧满挂密目安全网,底部设置180mm高挡脚板。
![]()
③基坑周边1m范围内禁止堆载,防护栏杆外侧设置警示标志(“基坑危险,禁止靠近”),夜间悬挂红色警示灯(间距3m,亮度符合要求)。
2.结构楼层周边防护:
①楼层周边(未浇筑楼板或楼板未拆模区域)需设置防护栏杆,高度1.2m,立柱间距≤2m,采用预埋钢管(预埋深度≥300mm,露出楼面≥1.5m)或膨胀螺栓固定。
![]()
②无悬挑板结构周边:防护栏杆内侧满挂密目安全网,底部设置180mm高挡脚板;悬挑板挑出长度<500mm时,防护栏杆直接固定在悬挑板边缘;挑出长度>500mm时,需在悬挑板下方增设水平安全网(距板底1.5m,网绳直径≥6mm)。
![]()
![]()
![]()
![]()
3.栏杆立柱固定方式(符合JGJ 130-2011要求):
①预埋钢管:采用Φ48.3×3.5mm钢管,预埋深度200mm,与楼板钢筋焊接固定。
![]()
![]()
②预埋钢筋:预埋Φ20mm钢筋(露出楼面200mm),与栏杆立柱焊接,焊接长度≥100mm。
![]()
③膨胀螺栓(预埋件):采用M12膨胀螺栓,锚固深度≥100mm,固定在混凝土楼板上,螺栓间距≤500mm。
![]()
![]()
![]()
4.楼梯侧边防护:
①常规楼梯:采用Φ48.3×3.6mm钢管搭设防护栏杆,上杆高度1.2m,下杆高度0.6m,立柱固定在楼梯踏步侧面(采用膨胀螺栓或预埋钢筋),栏杆内侧满挂密目安全网。
![]()
![]()
②圆弧/特殊形状楼梯:采用Φ16-18mm钢筋焊接防护栏杆,立柱间距≤1.5m,与楼梯结构焊接固定,焊缝需饱满,表面涂刷防锈漆及警示油漆。
![]()
![]()
③楼梯平台临边:防护栏杆需延伸至平台边缘1.5m,防止人员从平台边缘坠落。
施工电梯、物料提升机楼层转料平台防护
④转料平台搭设:需符合JGJ 130-2011要求,平台架体采用Φ48.3×3.6mm钢管,立杆间距≤1.5m,横杆步距≤1.8m,平台面满铺50mm厚脚手板(脚手板间距≤30mm,固定牢固)。
![]()
![]()
⑤侧边防护:平台两侧设置1.2m高防护栏杆,满挂密目安全网,底部设置180mm高挡脚板;临街平台需采用钢板网(厚度≥1.5mm,孔径≤25mm)加强防护。
⑥出入口防护门:设置常闭式防护门,施工电梯防护门高度≥1.8m,物料提升机防护门高度≥1.5m,门宽≤1.2m;防护门采用Φ48.3×3.6mm钢管焊接,门栅间距≤150mm,关闭后需自动锁闭,开启方向朝向平台内侧。
![]()
![]()
5.塔吊通行通道防护:
①高层建筑塔吊与建筑物之间需搭设通行通道,通道宽度≤800mm,防护栏杆高度≥1.5m,采用Φ48.3×3.6mm钢管搭设,栏杆内侧满挂密目安全网。
②通道与塔身、建筑结构连接:采用螺栓连接(禁止两端固结),连接点间距≤1.5m,确保通道稳固,无晃动;通道脚手板满铺,表面设置防滑条(间距300mm)。
四、洞口防护:
(一)基本规定:
1.施工现场所有洞口(如楼板洞口、墙洞口、桩孔、杯形基础上口等)需按《建筑施工高处作业安全技术规范》JGJ 80-2016要求设置防护设施,防止人员、物体坠落;洞口防护需根据洞口尺寸、位置及使用场景选择对应防护方式,防护设施需牢固、醒目。
2.楼板、屋面、平台等面上的洞口,防护设施需满足:盖板能承受≥1.5KN/m²的均布荷载(或≥2.0KN的集中荷载),防护栏杆能承受≥1.0KN的水平力;通道附近的洞口,除设置防护设施外,需悬挂“小心坠落”警示标志,夜间设置红色警示灯。
3.洞口防护设施不得随意拆除,因施工需要临时拆除时,需经项目安全负责人审批,制定专项防护措施(如设置临时警示、安排专人值守),施工完毕后立即恢复原状。
(二)不同尺寸洞口防护做法:
1.小尺寸洞口(短边尺寸25mm-250mm):
采用坚实木盖板(厚度≥50mm)或钢板(厚度≥3mm)覆盖,盖板尺寸需大于洞口边缘100mm以上,采用木楔或螺栓固定,防止盖板移位;盖板表面涂刷黄黑警示油漆,标注“洞口防护,禁止挪动”。
![]()
![]()
2.中尺寸洞口(短边尺寸250mm-500mm):
采用竹、木盖板覆盖,盖板需分块拼接严密,周边用木方固定(木方截面≥50×50mm),或采用Φ12mm钢筋制作网格(网格间距≤200mm),覆盖洞口后与周边结构固定;盖板或网格上方需悬挂警示标志。
3.大尺寸洞口(短边尺寸500mm-1500mm):
①采用扣件式钢管搭设防护架,架体尺寸与洞口匹配,横杆间距≤500mm,形成1000×1000mm网格,网格上满铺竹笆脚手板(或50mm厚木板),脚手板固定牢固;洞口周边设置1.2m高防护栏杆,底部设置180mm高挡脚板,栏杆内侧满挂密目安全网。
②剪力墙墙角等不便搭设钢管架的洞口,采用预埋Φ12mm钢筋(间距≤200mm)形成防护网,钢筋与楼板钢筋焊接固定,上方满铺脚手板。
![]()
![]()
洞口钢管防护做法
![]()
![]()
洞口钢筋防护做法
4.超大尺寸洞口(短边尺寸>1500mm):
①洞口周边设置1.2m高防护栏杆(立柱间距≤2m,固定方式同临边防护),栏杆内侧满挂密目安全网,底部设置180mm高挡脚板;洞口下方(距洞口底≥3m)张设水平安全网(符合GB 5725-2022标准,网绳直径≥6mm),安全网需绷紧,周边固定牢固。
②若洞口下方有人员通行,需在水平安全网下方增设一道防护棚(采用双层脚手板,层间距500mm),防止安全网破损后物体坠落。
![]()
![]()
5.竖向洞口防护:
①墙面竖向落地洞口(如电梯井预留洞口、管井洞口):设置防护门(高度≥1.5m,宽度与洞口匹配),防护门采用Φ48.3×3.6mm钢管焊接,门栅间距≤150mm,底部设置200mm高挡脚板;防护门采用常闭式设计,关闭后需锁闭。
②窗台洞口(下边沿至楼板高度<0.8m,侧边落差>2m):设置1.2m高临时防护栏杆,栏杆固定在窗台两侧结构上,内侧满挂密目安全网。
五、井道防护:
(一)基本规定:
1.施工现场电梯井、管井、烟道等井道,需按《建筑施工高处作业安全技术规范》JGJ 80-2016要求设置全封闭防护,防止人员坠落、物体打击;井道防护设施需与施工进度同步,井道成型后立即设置防护,不得滞后。
![]()
![]()
2.井道防护需分层设置,水平防护层间距≤10m(且不超过两层楼板高度),竖向防护需全封闭;防护设施需定期检查(每周至少1次),发现破损、松动立即修复。
![]()
(二)电梯井防护
1.井口防护:
①电梯井口设置上下翻转式防护门(高度1.4m,宽度与井口匹配),防护门采用Φ14mm钢筋焊接,门栅间距≤150mm,底部设置200mm高钢制挡脚板(厚度≥1.5mm);防护门上端通过合页固定在井口周边结构上,关闭后与井口边缘平齐,开启方向朝向井道外侧。
②井口周边1m范围内禁止堆载,防护门外侧悬挂“电梯井口,禁止翻越”警示标志,夜间设置红色警示灯。
2.井道内水平防护:
①施工层下一层的井道内设置硬质隔断防护(采用50mm厚木板或1.5mm厚钢板,满铺井道截面),隔断与井壁固定牢固,防止施工层物体坠落;施工层及其他楼层井道内设置水平安全网(符合GB 5725-2022标准),安全网张挂在预插于井壁的Φ48.3×3.6mm钢管上,网与井壁间隙≤100mm。
②水平安全网需随施工进度向上移动,移动后立即固定,确保防护层始终在施工层下方1-2层位置。
3.井道内竖向防护:井道内侧壁与脚手架之间的间隙>150mm时,需采用密目安全网封闭,封闭高度与施工层平齐;若井道内有电梯导轨等设施,需在设施外侧设置防护栏杆(高度1.2m),防止人员接触。
(三)管井防护:
1.管井井口防护:宽度≤400mm的管井井口:采用Φ12mm钢筋制作盖板(网格间距≤200mm),盖板尺寸大于井口边缘100mm,采用螺栓固定在井口周边结构上;宽度>400mm的管井井口:设置1.2m高防护栏杆,满挂密目安全网,底部设置180mm高挡脚板。
2.管井内防护:管井内每隔两层(且≤10m)设置一道水平安全网,安全网需覆盖管井全截面,与井壁固定牢固;若管井内进行管道安装作业,需在作业层下方设置硬质隔断防护,作业人员需佩戴安全带,使用安全绳固定。
六、安全通道及防护棚:
(一)基本规定:
1.施工现场临街通道、场内主要通道、建筑物出入口、施工电梯及物料提升机地面进料口等区域,若处于坠落半径内(塔吊起重臂回转范围、脚手架坠落范围等),需设置安全通道或防护棚,符合《建筑施工高处作业安全技术规范》JGJ 80-2016要求。
![]()
![]()
2.安全通道及防护棚需采用Φ48.3×3.6mm钢管(符合GB/T 3091-2015标准)或型钢(如工字钢、槽钢)搭设,严禁使用竹木杆件;防护棚顶部需采用双层硬质防护(上层为脚手板,下层为安全网或脚手板),整体承载力需满足≥10kPa的均布静荷载。
3.重要区域(如临街通道、塔吊主要运行线路下方)的防护棚,需制定专项方案,经企业技术负责人审批后实施;防护棚外侧需悬挂“安全通道,禁止停留”警示标志,通道内设置引导标识。
(二)安全通道搭设要求:
1.尺寸参数:
建筑物高度
通道净空高度
通道净空宽度
通道长度(自脚手架外排立杆起算)
≤15m
≥3.5m
≥3m
≥3m
15-30m
≥3.5m
≥3m
≥4m
>30m
≥4m
≥3.5m
≥5m
2.基础与架体:
①通道立杆基础需硬化处理(采用C15混凝土,厚度≥100mm),基础表面设置排水坡度(≥3%),防止积水;立杆间距≤1.5m,沿通道长度方向设置扫地杆(距地面≤200mm)和剪刀撑(角度45°-60°,间距≤6m),确保架体稳定。
②通道顶部采用双层防护:上层铺设50mm厚脚手板(满铺,间距≤30mm),下层铺设密目安全网(距上层脚手板500-600mm),两层防护之间设置横杆固定;通道侧边设置1.2m高防护栏杆,满挂密目安全网,底部设置180mm高挡脚板。
3.特殊通道处理:
①宽度>3.5m或高度>4m的通道:立杆采用双立杆(间距500mm)或型钢立柱(如I14工字钢),纵向横杆采用型钢(如[10槽钢),确保架体承载力;通道内设置照明灯具(间距6m,亮度≥50lux),方便夜间通行。
②临街通道:防护棚临街一侧需采用钢板网(厚度≥1.5mm,孔径≤25mm)封闭,高度≥2.5m,防止外侧物体进入通道;通道入口处设置防撞设施(如橡胶垫),避免车辆撞击。
(三)防护棚搭设类型及要求:
1.场区内防护棚:
用于保护场内通道、材料堆放区等,搭设高度≥3.5m,宽度≥3m,顶部采用双层脚手板(层间距500mm),立杆间距≤1.5m,横杆步距≤1.8m;防护棚周边设置警示标志,禁止非施工人员进入。
![]()
![]()
2.施工电梯、物料提升机地面进料口防护棚:
防护棚搭设宽度≥进料口宽度2m(两侧各延伸1m),长度≥3m,高度≥3.5m;顶部采用双层防护(上层脚手板,下层安全网),进料口处设置常闭式防护门(高度≥1.8m,宽度与进料口匹配),防护门与提升机运行系统联动,防止门未关闭时提升机启动。
![]()
![]()
3.设备防护棚:
用于保护搅拌机、钢筋切断机等机械设备,防护棚尺寸需覆盖设备操作范围,高度≥3m,顶部采用双层脚手板,侧边设置1.2m高防护栏杆,满挂密目安全网;防护棚内设置操作平台(宽度≥1.5m),平台面满铺脚手板。
![]()
![]()
七、外脚手架:
(一)基本要求:
1.外脚手架搭设需符合《建筑施工扣件式钢管脚手架安全技术规范》JGJ 130-2011要求,根据工程高度、荷载情况选择脚手架类型(落地式、悬挑式、附着升降式等),搭设前需编制专项方案,经企业技术负责人审批、监理验收合格后实施。
2.脚手架所用材料需符合标准:钢管采用Φ48.3×3.6mm,壁厚偏差≤0.36mm,无锈蚀、弯曲、裂纹;扣件采用可锻铸铁扣件(符合GB 15831-2006),无裂纹、滑丝;脚手板采用50mm厚松木脚手板(无腐朽、虫蛀)或钢制脚手板(厚度≥2mm)。
3.脚手架搭设需与施工进度同步,搭设高度不得超过施工层以上两步;脚手架使用前需进行验收,验收合格后悬挂“验收合格,方可使用”标识,使用过程中每周至少检查1次,遇大风、大雨后需重新检查。
(二)悬挑式外脚手架:
1.方案与荷载:
①悬挑脚手架专项方案需包含:悬挑梁平面定位图、侧面示意图、受力验算(悬挑梁、锚固件、钢丝绳等)、搭设拆除流程;悬挑梁需根据荷载计算确定规格,优先采用I16工字钢(Q235钢),外挑段长度≤1.5m,锚固段长度≥外挑段1.25倍(即锚固段≥1.875m),严禁采用钢管作为悬挑梁。
②脚手架施工荷载≤2.0KN/m²,严禁超载;建筑垃圾、材料需及时清理,禁止在脚手架上堆放杂物。
2.悬挑梁与锚固:
①悬挑梁搁置在混凝土梁、板上,梁两端需与建筑结构锚固:采用预埋U型螺栓(直径≥16mm,埋深≥150mm)固定,螺栓间距≤500mm,每个悬挑梁至少设置2个锚固点;悬挑梁与建筑结构之间需垫50mm厚木板,防止滑动。
![]()
②悬挑梁外端设置斜拉钢丝绳(6×19+FC,直径≥15.5mm,符合GB/T 8918-2016),钢丝绳与悬挑梁夹角≥60°,另一端通过预埋吊环(Φ20mm圆钢,埋深≥300mm)锚固在建筑结构上;钢丝绳需张紧,采用花篮螺栓调节松紧度,每个悬挑梁对应1根钢丝绳,严禁共用。
![]()
3.架体搭设与防护:
①脚手架立杆间距≤1.5m,横杆步距≤1.8m,立杆与悬挑梁连接采用直角扣件,每个立杆底部设置底座(厚度≥5mm);脚手架外侧满挂密目安全网(网目密度≥2000目/100cm²),安全网固定在立杆内侧,上下网边需拼接严密,无漏洞。
②脚手架底部采用硬质封闭:底层满铺脚手板,脚手板下方设置水平安全网(距脚手板300mm),防止物体坠落;作业层脚手板满铺,脚手板之间间隙≤30mm,两端用铁丝固定在横杆上;作业层设置1.2m高防护栏杆和180mm高挡脚板,栏杆内侧满挂密目安全网。
4.分段与拆除:
悬挑脚手架分段搭设高度≤24m,分段处需设置连墙件,确保架体稳定;拆除时需遵循“自上而下、先搭后拆”原则,严禁上下同时拆除,拆除的杆件需及时吊运至地面,禁止抛掷。
(三)附着升降式脚手架:
1.防护设施要求:
①附着升降脚手架外立面需满挂密目安全网(GB 5725-2022),内侧加挂钢板网(厚度≥1.5mm,孔径≤25mm),防止物体穿透;单片架体及中间断开部位的端头,需采用同样方式封闭,无空隙。
②架体底部采用硬质封闭:铺设1.5mm厚钢板或50mm厚脚手板,钢板与架体焊接固定,脚手板用螺栓固定;底部与建筑结构之间的间隙≤150mm,采用活动翻板(宽度≥200mm)封闭,翻板随架体升降同步调整。
③架体中部每隔两层设置一道水平安全网,作业层设置1.2m高防护栏杆和180mm高挡脚板,栏杆内侧满挂密目安全网;作业层脚手板满铺,表面设置防滑条(间距300mm)。
2.附着与升降:
①附着支座需与建筑结构可靠连接,采用预埋螺栓(直径≥16mm)固定,每个支座至少设置2个螺栓,螺栓埋深≥150mm;支座间距≤6m,且需与架体立杆对应。
②架体升降前需检查:附着支座、升降机构、钢丝绳等是否完好,安全装置(如防坠落、防倾覆装置)是否有效;升降过程中需设置警戒区,安排专人值守,严禁人员在架体下方停留;升降到位后,需及时固定架体,验收合格后方可使用。
(四)连墙件设置:
1.功能与类型:连墙件需约束脚手架立杆在垂直墙面方向的位移,承受水平风荷载,防止脚手架倾覆;连墙件分为刚性连墙件(如钢管焊接、扣件连接)和柔性连墙件(如钢丝绳拉接),24m以上双排脚手架必须采用刚性连墙件。
2.设置参数(符合JGJ 130-2011):
脚手架类型
高度
竖向间距
水平间距
每根连墙件覆盖面积(m²)
单排脚手架
≤24m
3h
3la
≤40
双排脚手架
≤50m
3h
3la
≤40
双排脚手架
>50m
2h
3la
≤27
悬挑式脚手架
3-4m
≤6m
注:h为脚手架步距(≤1.8m),la为立杆纵距(≤1.5m)
3.连接方式:
1)刚性连墙件:
①钢管焊接式:采用Φ48.3×3.5mm钢管与建筑结构预埋件焊接,焊接长度≥100mm;
![]()
②扣件夹持式:用扣件将钢管固定在建筑柱、梁上,钢管与结构间隙≤50mm;
![]()
![]()
![]()
③预埋短钢管式:预埋Φ48.3×3.6mm钢管(露出结构≥100mm),与脚手架立杆用扣件连接。
2)柔性连墙件(仅用于24m以下脚手架):采用钢丝绳(直径≥12mm)拉接,同时设置水平杆顶撑,形成“拉顶结合”;钢丝绳一端固定在预埋吊环上,另一端与脚手架立杆连接,每个连墙件对应1根钢丝绳,严禁共用。
![]()
3)特殊要求:
①连墙件需靠近立杆主节点设置,偏离主节点距离≤300mm;一字型、开口型脚手架两端必须设置连墙件,且垂直间距≤建筑物层高(≤4m)。
②连墙件不得设置在门窗洞口、阳台栏杆等薄弱部位;若需在剪力墙、梁上开孔,需经设计单位同意,孔径≤50mm,开孔后需进行补强。
八、避雷和外电防护:
(一)避雷防护:
1.适用范围:施工现场塔吊、施工电梯、物料提升机、脚手架等机械设备及设施,若在相邻建筑物防雷装置保护范围外(保护范围按滚球法计算,滚球半径30m),需按《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安全技术规范》JGJ 46-2022设置防雷装置。
2.不同雷暴日地区机械设备防雷高度要求:
年平均雷暴日数(d)
机械设备高度要求
≤15
≥50m
15-40
≥32m
40-90
≥20m
≥90或雷害严重地区
≥12m
3.防雷装置组成与要求:
1)接闪器:
①塔吊、施工电梯等设备:采用直径25-32mm、壁厚≥3mm的钢管,设置在设备顶端,高度≥1m;
②脚手架:在房屋四角立杆上设置接闪器(直径≥12mm钢筋,高度≥1m),并将最上层横杆连通,形成避雷网络。
2)引下线:采用直径≥8mm的圆钢或24×4mm的扁钢,一端与接闪器焊接,另一端与接地装置连接;引下线需沿设备或脚手架外侧敷设,固定牢固,无弯曲、断裂。
3)接地装置:
①垂直接地体:采用长2.5m、直径12mm的圆钢或50×50×4mm的角钢,间距5m设置,埋深≥0.6m;
②水平接地体:采用直径12mm的圆钢或40×4mm的扁钢,与垂直接地体焊接连接;接地电阻≤10Ω,雨季需每月检测1次。
4)连接要求:接闪器、引下线、接地装置之间的连接必须采用焊接,焊缝长度:扁钢为宽度的6倍,圆钢为直径的6倍,焊缝需饱满,无夹渣、虚焊;焊接后需涂刷防锈漆,防止腐蚀。
(二)外电防护:
1.基本规定:
①在建工程(含脚手架)外侧边缘与外电架空线路边线的最小安全操作距离,需符合JGJ 46-2022要求:
外电线路电压等级
1kV以下
1-10kV
35-110kV
154-220kV
330-550kV
最小安全距离(m)
4
6
8
10
15
②施工现场机动车道与外电架空线路交叉时,最小垂直距离:1kV以下≥6m,1-10kV≥7m,35kV以上≥7m;若无法满足安全距离,需搭设防护棚。
2.防护措施:
①当在建工程与外电线路安全距离不足时,需采用绝缘材料(如绝缘隔板、绝缘网)搭设防护设施,防护设施需封闭严密,高度≥外电线路高度2.5m,宽度超出在建工程外侧边缘1-2m;防护方案需由企业技术部门制定,经监理审批后实施。
②外电线路与防护设施的安全距离(符合JGJ 46-2022):
外电线路电压等级(kV)
1-3
6
10
35
60
110
220
330
550
线路边线至栅栏安全距离(cm)-室内
82.5
85
87.5
105
130
170
线路边线至栅栏安全距离(cm)-室外
95
95
95
115
135
175
265
450
线路边线至网状遮栏安全距离(cm)-室内
17.5
20
22.5
40
65
105
线路边线至网状遮栏安全距离(cm)-室外
30
30
30
50
70
110
190
270
500
3.作业要求:
①在外电防护设施附近作业时,严禁拆除、碰撞防护设施;需在防护设施外侧悬挂“高压危险,禁止靠近”警示标志,夜间设置红色警示灯。
②外电线路下方严禁搭设作业棚、堆放材料;若需在外电线路附近进行吊装作业,吊装机械与外电线路的安全距离需符合要求,且需安排专人监护。
九、悬挑式钢平台:
(一)基本规定:
1.悬挑式钢平台用于塔吊转运材料至建筑楼层,需采用定型化设计,符合《建筑施工高处作业安全技术规范》JGJ 80-2016要求;平台额定载重量≤1.0t,有效载料面积3×3m²(≤9m²),超过此规格需编制专项方案,经企业技术负责人审批,荷载超过1.5t需组织专家论证。
![]()
![]()
2.钢平台使用前需验收,验收合格后悬挂“额定载重量1.0t,禁止超载”标识;使用过程中每日检查1次,重点检查钢丝绳、焊缝、吊环等部位,发现问题立即停用。
(二)制作与安装要求:
1.用材标准(符合Q235钢要求):
构件名称
规格要求
悬挑主梁
I16工字钢或[16a槽钢
主受力构件,严禁使用非标钢材
分布次梁
I10工字钢或[10槽钢,间距≤1000mm
与主梁焊接固定,焊缝长度≥100mm
斜拉钢丝绳
6×19+FC,直径≥15.5mm
每侧设置2道,靠内1道为保护绳
平台面板
4mm厚钢板或50mm厚脚手板
钢板与次梁焊接,脚手板用螺栓固定
防护栏杆
Φ48.3×3.6mm钢管,高度≥1.2m
与主梁焊接,间距≤1.5m
挡脚板
[10槽钢,高度200mm
与栏杆焊接,封闭严密
吊环
Φ20mm圆钢(R235钢)
平台四角各1个,与主梁焊接固定
2.结构构造:
①主梁外挑段长度≤1.5m,锚固段长度≥外挑段1.25倍(≥1.875m),锚固端与建筑结构采用预埋U型螺栓(直径≥16mm,埋深≥150mm)固定,每个主梁至少2个锚固点。
②平台两侧设置1.2m高防护栏杆,满挂钢板网(厚度≥1.5mm,孔径≤25mm),底部设置200mm高挡脚板;平台端部设置内开式活动格栅门(宽度与平台匹配),吊运长料时开启,使用后关闭锁闭。
3.安装流程:
①第一步:固定主梁锚固端,安装预埋螺栓,确保螺栓紧固;
②第二步:安装次梁,与主梁焊接固定,焊缝需探伤检测(二级焊缝标准);
③第三步:铺设平台面板,固定防护栏杆、挡脚板;
④第四步:安装斜拉钢丝绳,调节花篮螺栓使钢丝绳张紧,确保平台水平;
⑤第五步:检查验收,合格后悬挂标识,方可使用。
(三)使用与维护:
1.使用要求:
①平台荷载需均匀分布,严禁集中堆载;吊运材料时需缓慢起钩、落钩,速度≤0.5m/s,防止平台晃动;作业人员在平台上作业时必须佩戴安全带,安全带固定在建筑结构上(禁止固定在平台栏杆上)。
②禁止在平台上进行切割、焊接等明火作业,若需作业需配备灭火器;平台上严禁站人,材料吊运完毕后立即撤离。
2.维护检查:
①每日检查:钢丝绳是否有断丝、锈蚀(断丝数>6根需更换),焊缝是否脱焊,吊环是否变形;每周检查:锚固螺栓是否松动,防护设施是否完好;每月检查:接地电阻(≤10Ω),钢丝绳张紧度。
②平台使用完毕后,需拆除斜拉钢丝绳,将平台吊运至地面存放,避免长期悬挂;重新安装时需再次验收,合格后方可使用。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