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溪管道爆炸案终于迎来了调查“终结”,但所谓真相浮出水面后,令人震惊的却是涉案人员依然逍遥法外。
这一案件不仅是能源安全的重大事件,更让世界看清了西方宣称的“法治”与“正义”在地缘政治利益面前的真实面貌,俄罗斯对西方的经济反制措施效果如何,也在这一背景下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
![]()
北溪天然气管道作为俄罗斯与欧洲之间最重要的能源纽带,包含北溪1号和2号两条管道,连接着俄罗斯维堡与德国格赖夫斯瓦尔德。
北溪1号于2011年正式投入运营,而北溪2号则在2021年建设完成,但未能如期启用,随着俄乌冲突爆发以及美国对德国施加压力,北溪2号在2022年2月被迫中止审核程序,双方巨额投资就此搁浅。
![]()
2022年9月26日,北溪管道二号线突发爆炸,导致四条管道中的三条严重受损,欧洲民众自此陷入能源危机,气价飙升,生活成本剧增。
爆炸发生后,国际舆论普遍将矛头指向乌克兰,认为乌方有动机阻断俄罗斯对欧供气,以切断俄方战争资金来源。
![]()
然而乌克兰始终否认参与其中,德国虽为最大投资方,却因对乌援助和美方压力,调查进展迟缓,责任追究陷入僵局,美国一贯反对北溪项目,力促欧洲转向美国产液化天然气,对爆炸案更是选择性失明。
随后德国警方启动了调查,成立专案组,通过船只租赁公司、电话记录、车牌追踪等手段,最终锁定了涉案人员身份。
警方利用人脸识别技术,确认了乌克兰深海潜水员的身份,进一步查明三名乌克兰特种部队士兵和四名潜水员的具体信息。
![]()
案件本应进入司法程序,嫌疑人理应被绳之以法,然而现实却令人失望:部分嫌疑人在意大利被捕,却迟迟无法引渡;有的被波兰扣押,波方则拒绝移交德国。
德国作为乌克兰最大援助国,根本不可能将乌克兰高官送上法庭,否则将面临外交和援助危机,美国则始终对北溪爆炸案避而不谈,追责无从谈起。
这一“结案”过程,本质上是一场政治表演,调查结果只是对公众的交代,真正的责任人却难以受到法律惩处。
![]()
北溪管道被毁,欧洲民众仍在承受高昂能源价格的压力,而肇事者却可以安然无恙,这种“法治”与“正义”无疑是对西方价值观的巨大讽刺。
在这一问题上,中国态度始终明确,在联合国安理会等国际场合,中方多次强调,北溪爆炸案关乎全球能源安全和国际法秩序,必须进行彻底、透明的国际调查。
![]()
中国质疑瑞典、丹麦、德国等国调查进展缓慢,是否存在证据被刻意隐瞒的可能,中国坚持要求德国公布调查结果,拒绝让全球只能依靠媒体猜测。
中国之所以如此坚决,是因为反对任何国家将地缘政治利益凌驾于真相之上,维护国际社会最基本的公平和规则。
与此同时,西方对俄罗斯的经济围堵不断升级,G7国家近期宣布将加大对俄经济制裁,计划动用冻结的近3000亿欧元俄罗斯海外资产支援乌克兰,并威胁制裁与俄罗斯保持正常经贸往来的第三国和企业。
![]()
这种做法实际上是将国际金融体系“武器化”,俄罗斯将其称为“公开抢劫”,这种霸道行径引发全球担忧,毕竟今天欧洲可以这样对待俄罗斯,明天是否会对其他国家如法炮制?
面对西方步步紧逼,俄罗斯展开了实质性反击,俄方将“不友好国家”投资者资产归入特定账户,提款需经政府审批,以防资产再遭冻结。
同时,俄罗斯借助金砖国家平台,明确表态:参与非法制裁俄罗斯的国家不得加入金砖组织,如今金砖经济总量已超过G7,吸引力持续上升。
![]()
俄罗斯此举意在警示更多国家,追随G7对抗无出路,唯有合作发展才是正道,俄方用实际行动证明,西方越是围堵,俄罗斯越要有针对性反制,誓言要拔除经济发展的“七颗钉子”。
北溪管道爆炸案的调查结果与后续处理,充分暴露了西方“法治”与“正义”的双重标准,在地缘政治利益面前,法律与道义变得苍白无力。
![]()
俄罗斯的经济反制措施,虽未能彻底改变西方的态度,却让越来越多国家意识到,国际规则的公平性和可预期性正在遭受严重侵蚀。
北溪管道的消失,不仅加剧了欧洲的能源危机,更成为全球治理体系面临的警示:如果真相可以被掩盖,正义可以被牺牲,那么国际社会的信任和合作将变得岌岌可危。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