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这个AI、康养、数字化全面起飞的时代,真正聪明的选择不是“跟风”,而是看谁提前站在了风口上。比如有的大学,早在短视频还没爆红之前就布局新媒体专业;在“银发经济”还没火之前就深耕康复工程。而等潮水真的涨起来,他们已经稳稳站在行业顶端——这,就是上海理工大学的格局。
根据软科2025中国大学专业排名显示,上海理工大学的新媒体技术专业获评A+,位列全国第二;康复工程专业同样获评A+,高居全国第一。这两个方向的强势崛起,不仅让上理工成为沪上少有的“双A+”高校,更让它的专业实力被重新定义,这里不只是“工科老底子”的代表,更是科技与人文、未来与现实之间的桥梁。
![]()
![]()
先说新媒体技术。这个专业一听就“新”,但在上理工,它不是一个“蹭热度”的产物。早在短视频算法还没流行的时候,学校就整合计算机科学、信息传播、人工智能、艺术设计等学科,搭建了国内最早一批新媒体技术实验教学体系。如今,学生可以从AI视频生成、虚拟人建模、交互媒体设计一路学到传播策划,课程体系横跨“理工艺”三界。在B站刷到的虚拟偶像背后、元宇宙发布会的AR特效里,或许就有上理工学生的身影。这几年在上海的数字创意企业、短视频制作公司、互联网大厂,几乎都能看到他们的足迹。
如果说新媒体技术代表了数字时代的“脑”,那康复工程,就是面向未来健康中国的“手”。这个听起来小众的专业,实际上是“未来超级热门行业”的幕后推手。康复机器人、假肢控制系统、智能穿戴设备,这些概念的背后,都离不开康复工程技术。而上海理工大学在这一领域的领先,是真·断层式的。学校不仅建有上海康复器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首个建立康复工程本科专业,还参与了多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和智能康复装备标准制定。从科研到教学全链条打通,让学生在读期间就能参与到前沿项目中。
![]()
更重要的是,上理工不是把这些专业“关在实验室里”。它的育人逻辑是“技术要落地”。以康复工程为例,学院开设康复机器人研究所、智能神经康复机器人实验室、智能护理机器人实验室等高精尖一线实验基地,学生的毕业设计很可能就是一个真正要投入临床使用的产品。学生团队研发的“柔性上肢外骨骼与AI虚拟运动融合技术”,世界康复机器人大会创新创业挑战赛中获奖,吸引了多家投资机构的关注。这种“读书即实战”的氛围,让上理工的学生几乎从不担心“毕业即失业”。
更让人印象深刻的,是学校整体的学科布局能力。上理工的优势并不是单点爆发,而是形成了“工理医文交融”的整体生态。除了双A+专业,还有多个学科进入全国前10%,包括机械工程、光学工程、生物医学工程等。这种跨学科融合,正是未来人才的“硬通货”,不仅让学生的学习内容更“真刀真枪”,也让企业对他们的认可度越来越高。
![]()
在AI与健康融合正成为国家战略重点的大背景下,上海理工大学这两张王牌专业——新媒体技术与康复工程,正成为无数考生的“志愿黑马”。它们不是靠名字新奇吸引人,而是真正站在产业前沿,用实力说话。有人调侃,“上理工不教你追风口,它教你造风口”,这话其实一点也不夸张。未来几年,随着上海加快建设国际数字之都与健康科技创新高地,这所百年工科名校的势能还在持续攀升。选一所学校,就是选一条跑道。从趋势看,上理工已经在为下一代的科技领跑者铺路。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