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最近,《新周刊》发布了一篇关于青年旅舍的推文,大意是,青年旅舍拒绝35岁以上的客人,但同时,00后们又不愿意选择青年旅舍。这也使得青年旅舍倒闭得多而快。
目前中国(含香港)的认证青年旅舍数量仅109家,相比2017年的近300家,缩水了近三分之二。——来自YHA China官网(中国国际青年旅舍总部)的数据显示。
站在2025年的尾巴上回头看,与其说青年旅舍是一种住宿产品,它更像是一个时代的青春模板:以穷游为荣,搭车是一种酷,流浪还带着浪漫主义色彩……
时移世易,当「搭车」成为叫车app上的一个选项,青旅还能继续吸引年轻人吗?
![]()
白乐桥、四眼井、满觉陇、南山路……在豆瓣还是互联网顶流的年代,杭州的这几个青年旅舍扎堆的片区也曾拥有自己的小宇宙。
尤其四眼井,一度是国内规模最大的青年旅舍聚集地之一。
探路者、途安背包客栈、唐庄青年旅舍、四眼井国际青年旅舍,都曾是群星灿烂时的一抹光芒。
有人说,是民宿的概念冒出来后,青年旅舍被淹没了。其实,早在民宿之前,主题酒店、个性餐厅、精品酒店都已崭露头角。
舍南北、漫居、秀庄等打开了个性化精品酒店的市场;因为挨着景区,离市区不远,四眼井的住宿业态同时被经济型酒店相中;民宿算是最后的收编——反正大小客栈、精品酒店到后来都自称民宿。
![]()
杭州山舍
2013年底,山舍动工。
满觉陇半山腰上的三栋民房都安上了地暖,精品民宿的时代悄然开启。
作为初代精品民宿,地暖造福了客人,苦了主人。因为村里煤气管道铺设的问题,变成了要用罐装气过渡。整个冬天,每天半夜,民宿主崔超都要起来查看锅炉、换气。
在青旅,老板是活动组织者、设施管理员,确保一切运转顺畅,组织大家一起海阔天空。
而民宿主,除了张罗一切,还得备好一个人生故事,几条心水路线,因为民宿主本身,就是一种美好生活方式的展演者。
![]()
![]()
杭州山舍
同为住宿产品,青旅和民宿的客人都喜欢听故事。
在青旅,听主人流浪世界;在民宿,听主人辞职时的洒脱——但两者未必是迭代的关系。
民宿里见不到上下铺或多人间,这在很大程度上反而成了「公共性」的坑——过去青年旅舍引以为豪的「公共性」,正在被更注重隐私和边界感的新一代年轻人婉拒。
![]()
杭州山舍
「可以接受特种兵旅行,但无法接受和陌生人共处一室,更别提交换人生梦想。」
「回到青旅还要蹑手蹑脚洗漱,晚上还要提心吊胆会不会被同样晚到的陌生人吵醒。」
中山大学旅游学院博士解佳、孙九霞在《流动中停泊的意义:移动性视角下的青年旅舍研究》一文中提到,青年旅舍最大的特征在于其促进交往等文化含义。问题是,i人遍地,年轻人并不是很想交往。
所以,当代年轻人对旅行的期待是什么呢?
![]()
「愿意开车一小时出城,在风景里花50块钱买一杯咖啡,在一个借着山水的人造景点里待上大半天,这算是年轻人的微旅行方式。」
从深蓝计划到瀑布咖啡,再到升级版「瀑布咖啡巴厘岛版」,对废弃的矿坑,或是就地取材的山林进行微改造,再辅以「卖咖啡」这个动作,获得人流量和现金双丰收。
「咖啡未必好喝,还是愿意专程前来,排队、拍照、修图、发圈,带上炙手可热的定位。」
![]()
深蓝计划
张家界民宿崇山秘境·云海里,民宿主选择把最美的视野让渡给咖啡空间,民宿退让到后方,主人透露,咖啡空间和住宿的营收比例是8:2。
尽管没有花一分钱做营销,但不妨碍小红书上本地用户的自发种草、分享带来可观流量。
进入露台区域是有消费条件的,50元/人的价格并没有阻挡住前仆后继来打卡的年轻人,「几十块消费能换来绝美的场景和照片,值!」
![]()
![]()
小红书app截图
为什么越来越多年轻人更愿意花钱去远郊打卡景点式咖啡馆呢?
「我喜欢这种周末的打开方式,因为在路上的时间,能体验到一种微旅行的期待和快乐。」
「其实和我爱买盲盒是同一种心态,花几十块的钱,可以体验一连串的的情绪:好奇、期待、惊喜或是失落……」
「买盲盒和打卡景点咖啡馆,花小钱,放大期待,还可以充当社交货币,我觉得很值。」
![]()
00后不再流浪,更不会住青年旅舍,他们愿意为一杯高价咖啡付费;与此同时,那些被拒绝入住青年旅舍的中年人还在缅怀自己的青春。
不久前,两度因为「不接待35岁以上人群」「禁止40岁以上男性、30岁以上女性入住」,青年旅舍被推向了风口浪尖,引发了讨论和争议。
旅舍拒绝的理由是:对于有中年人来说,爬上下铺存在安全隐患。而年龄差也会带来生活习惯的不同,不好管理。
网友对此的评论非常扎心:那些他们想要拒之门外的中年人,恰恰是深刻体验过青旅,而且最认同青旅理念的一群人。
![]()
汉唐驿民宿
西安汉唐驿民宿的前身就是青年旅舍,在经历疫情,老外来不了的现实后,主人王琛不得不升级更新成了民宿,但他仍留了4间上下铺房算是最后的念想。
上下铺共4张床,独立卫生间,四个带锁的衣柜,更细节的是,床边是唐代宫廷的扶手,床头有看手机友好灯,毛巾浴巾干湿拖鞋都有配备。
王琛提及:这个房型对老外而言还是平台随机预订,和火车卧铺一个逻辑,「但在国内OTA上,只能整间卖,来入住的也多为家庭或朋友。」
![]()
汉唐驿民宿
还有大量的上下铺怎么处理呢?
王琛舍不得扔。幸好老友胡应兵在宁陕县有一个乡村生活社区,有高端民宿,索性再加上经济型住宿吧,也可以方便研学群体选择。
就这样,青年旅舍在山野间落地。
对于王琛和胡应兵来说,更是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青春梦想的安放。
![]()
据调研统计,截至2025年2月,北京市已有209家村咖,年接待游客高达361.5万人次。
一些头部店铺的客流量十分惊人,如北京房山区的鄉野咖啡,开业第一年接待了近 8万人,人流量最大时单日超过 2000人。
也未必非得是稻田里的乡村。
杭州西湖区留下老街区,以「1129」命名,打造了全国首个沉浸式宋式美学街区,咖啡书店「空山九帖·东坡的寂寞」也频频创下月订单数超5000+的记录。
![]()
空山九帖·东坡的寂寞
一间咖啡馆,给到的是一种遐想的可能,社交媒体上有用户分享感受:在中庭和光影水波之间,不知和1129年宋高宗来的那日是否一样。
旅行,不再非得动用高铁和飞机,在自己的城市,就近也能获得情绪价值的满足。
还有一种可能,当代年轻人旅行方式的改变和电车的普及有关,「一到周末如果不去消耗一下电车的电量,便觉得没有物尽其用。」
![]()
留下1129街区
咖啡馆成了万金油,很好地承载了人们「有却不多」的闲暇时光,也已成为民宿的必要配套。
只不过,在咖啡馆的选择上,00后和那些不被青年旅舍接纳的中年人们路径不同。
对于中年人来说,对于咖啡的态度只能是豆子本身和咖啡师的专业与否。
百元以内的价格,他们更倾向于那些不大的社区咖啡馆,坐在吧台听咖啡师讲解每一段的注水,和由此而来的口感、芳香,这和他们内心的青年旅舍情结并不冲突。
但若不明说,外人是看不出其中差别的。喝咖啡这项活动有着极大的包容性,中年人带娃的上午,咖啡馆就是一个极好的第三空间。
如果豆子不太行,美式也可以打发。
![]()
当那些曾经年轻过的中年人成了文旅住宿产业的操盘手,到底是拥抱当下的年轻人,还是做自己擅长的?
鹿柴山集创始人胡应兵最近正在筹划渔湾逸谷店的「创客中心」,这是他在布业态的同时,想要招募更多新村民的第一步,只有一定数量的常住人口,社区才成立。
他很明确:这个创客中心并非数字游民公社,他也从年龄和财富上做了一定的区隔。并非年轻人不好,而是他希望更多成功经验的企业家入住。
![]()
鹿柴山集渔湾逸谷度假民宿
而在莫干·庾街4号地块,一座设计面积约2000平方米的青年旅舍正在紧张施工,这个集住宿、餐饮、文创、社交于一体的复合空间,计划2026年投入使用。
对于莫干山来说,过去十年见证了民宿的萌芽和发展,而如今,「小镇青年」是激活一个地区的另一手段。
据目前的信息,这个项目将由在上海成功运营两家青旅的青年吴回飙负责。青旅将注重空间与自然的融合,未来还会推出「沪莫两地周末互动计划」。
![]()
莫干山秋景
拥抱还是拒绝年轻人,没有对错,就像一家咖啡馆的调性已经说明了他的态度一样。
年轻人终将老去,届时又有新的年轻人带来新的思潮,新的生活方式。
一个健康的文旅市场,永远不应该滋生「唯年轻人论」的迷思。
「得年轻人者得天下」是一种流量思维,而文旅产业的健康发展需要的是生态思维。
![]()
![]()
松雾咖啡
一个健康的市场是一个多元客群分层运营的生态系统,年轻人(包括数字游民)是市场的活力与流量引擎;中年人和银发族是利润与稳定性基石。
文旅市场的王者,未必要最懂年轻人,但一定擅于构建并运营一个繁荣、多元、共生共荣生态的人。
放弃对单一群体的迷恋,转向对整体生态的培育,或许才是文旅产业长远致胜之道。
|部分图片来源:蒋瞰、王宁、大米、山舍、飞茑集、汉唐驿、鹿柴山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