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夫罗夫定调中俄关系,他具体是如何说的呢?既然无法跟中国结盟,那俄罗斯究竟有没有盟友呢?中俄结盟与否,对于美国来说又意味着什么呢?
在中美会晤之后,双方关系得到了缓解,这个时候,中国如何处理对俄关系又成为外界关注的焦点。在中方还未表态的时候,俄方率先站出来给对华关系定调了。
拉夫罗夫重申,中俄关系的基础是“不结盟、不针对第三国、不存在领导与被领导关系”,这种定位并非权宜之计,而是两国基于历史教训和现实利益作出的战略选择。
以2023年3月中俄联合声明为例,双方明确反对任何形式的单边制裁和长臂管辖,同时强调在联合国、金砖机制等多边框架下的协调行动。这种合作模式既避免了传统联盟的束缚,又保持了足够的战略灵活性。
拉夫罗夫公开表示,俄罗斯只有三个真正的盟友——陆军、海军和空天军。
这一表述延续了沙皇亚历山大三世“俄罗斯只有两个盟友——陆军和海军”的经典论断,但新增的空天军反映了现代战争形态的演变。
这种将武装力量视为国家安全基石的认知,在2024年俄罗斯担任联合国安理会轮值主席期间得到充分体现——俄方通过15份双边合作文件,将能源、科技、太空等领域的合作与军事安全深度绑定。
![]()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战略自主的追求并不排斥国际合作。例如,在北极航道开发中,俄罗斯积极引入中国资金与技术,而中方通过参与北极理事会框架下的合作,扩大了在极地治理中的话语权。
这种“各取所需”的合作模式,既突破了西方对俄罗斯的孤立,又为中国提供了新的战略通道。正如普京在2025年11月初的安全会议上所言,中俄合作“内容充实、十分有益”,这种评价背后是两国在能源、金融、科技等领域的深度协同。
![]()
中俄关系的发展轨迹中,三次结盟尝试均以失败告终,留下了深刻的历史教训。晚清时期,清廷为抗衡日本引入沙俄势力,结果导致中东铁路修建、旅顺大连港口被占,甚至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时沙俄趁火打劫侵占东北全境。
民国时期,《中苏友好同盟条约》的签订虽意在借力制日,却导致外蒙古独立、150万平方公里国土流失,以及长春铁路经营权和旅顺港使用权的丧失。
![]()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虽助力工业起步,但苏联专家1960年的突然撤离导致中国工业建设陷入困境,更暴露出所谓“盟友”背后的控制企图。
这些历史片段揭示了一个铁律:结盟往往伴随着主权受损、经济受制的风险。中国因此形成了“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方”的外交传统,而俄罗斯在经历苏联解体后的阵痛后,也深刻认识到战略自主的重要性。
正如秦刚在2023年3月所强调的,中俄关系“既不对世界上任何国家构成威胁,也不受任何第三方的干扰和挑拨”,这种定位既是对历史的反思,也是对现实的清醒认知。
![]()
当前,中俄合作已突破传统领域,在能源、金融、科技、太空等领域形成深度协同。在能源领域,双方不仅深化石油、天然气合作,更拓展可再生能源、氢能等新兴领域。
田湾和徐大堡核电站的建设只是开端,闭式核燃料循环和热核聚变技术的合作标志着能源合作已升级为战略协作。金融领域,中俄贸易本币结算比例达99.1%,人民币在俄外汇储备中占比跃居第二,这种结构性变化重塑了欧亚经济圈的金融生态。
![]()
科技与太空领域的合作更具前瞻性。双方计划制定《中俄科技创新合作路线图(2026-2030年)》,在人工智能、卫星导航、航天等领域深度绑定。国际月球科研站项目的推进,意味着两国在太空领域的合作已从技术交流升级为系统性基础设施共建。而北斗与格洛纳斯系统的兼容,则暗含军事通信、精准打击等领域的潜在协作可能。
这种多领域协同在北极航道开发中体现得尤为明显。俄罗斯希望借助中国资金与技术提升北极航道货运量,而中方通过参与极地治理扩大话语权。这种优势互补不仅突破了西方对俄罗斯的制裁,更在战略通道掌控、规则制定等方面形成合力。正如联合公报所言,双方将“共同促进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这与美国推行的“小院高墙”策略形成鲜明对比。
![]()
面对中俄关系的深化,国际社会反应不一。美国试图通过制裁大棒离间中俄,如2025年11月对俄石油公司实施新制裁,并施压中国减少俄能源进口。但中方在联合公报中明确表态“中俄关系在风高浪急的外部环境”中保持稳定发展,这种战略承诺正是莫斯科最需要的定心丸。欧洲国家虽加码制裁,但中俄通过本币结算、能源联营等举措,实际削弱了制裁效果。
在多边舞台,中俄协调更为紧密。双方在联合国、上合组织、金砖机制等框架下多次批评单边制裁,支持成立上海合作组织开发银行,并设立“反对单边强制措施国际日”。
这种行动直指美国主导的金融与治理体系,推动新兴国家参与规则制定。而中俄在人工智能治理、外太空开发等新兴领域的规则制定尝试,更展现了构建多极化世界的共同愿景。
值得注意的是,中俄在乌克兰问题上的微妙平衡。尽管美方施压,中方仍坚持“劝和促谈”立场,未出现选边站队的表述。这种谨慎态度既避免了被卷入美俄对抗,又维护了中俄关系的独立性。正如普京在安全会议上所言,中俄合作的核心不是具体项目,而是战略互信。这种互信在西方围堵下展现出惊人韧性,成为多极化秩序的重要支柱。
中俄关系的“三个不”原则,既是对历史教训的深刻反思,也是对现实挑战的清醒应对。
从晚清到民国,再到新中国,中俄三次结盟尝试均以主权受损、经济受制告终,这种血泪教训让两国选择了超越传统联盟的战略新思维。
当前,中俄在能源、金融、科技、太空等领域的深度协同,不仅突破了西方的围堵,更在北极航道开发、国际月球科研站等项目中展现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
![]()
这种“结伴不结盟”的模式,既保持了战略自主,又实现了互利共赢,成为动荡国际局势中难得的稳定锚。正如拉夫罗夫所言,中俄关系“不针对第三国,也不受任何第三方干扰”,这种定位既是对霸权主义的回应,也是对多极化世界的贡献。
在2025年这个充满变数的年份,中俄关系的韧性不仅关乎两国利益,更关乎全球战略平衡与和平发展的未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