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12日,南京市江宁上坊新城小学迎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教育研讨活动——“数智时代学科育人与道德记忆”科研现场会。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刘大伟所长、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席晓圆博士、江宁区教育科学研究室汪圣龙主任、江宁区教育科学研究室德育研究员端木萍萍,以及来自各兄弟学校的校长和教师代表齐聚一堂,深入探讨人工智能时代下学科教学与道德教育的有机融合路径。
![]()
一、学科融合,让德育自然生长
活动在四节各具特色的课堂展示中拉开帷幕。上坊新城小学张睛老师带来班会课《我们的故事我们的精神》,通过真挚的师生故事传递精神力量;束晨晨老师呈现的《花生里的劳动秘密——藏在泥土里的成长魔法》一课,将劳动教育与生命教育巧妙融合。与此同时,淳化中心小学葛苗苗老师的《慈母情深》和上坊中心小学徐嘉宁老师的《一定要争气》,从语文学科角度展现德育内涵,让观摩者看到道德教育如何在学科教学中自然生长。
![]()
![]()
![]()
![]()
二、校本探索与技术赋能
上坊新城小学奚玮老师、淳化中心小学朱燕文老师、上坊中心小学张楚楚老师和上坊新城小学周晓老师共同展示了《笔墨传情,数舞同心——“边疆手拉手”跨学科融合课》,从技术赋能教育的角度,探讨如何在人工智能时代守护教育的温度,为与会者提供了情感教育的新思路。
![]()
![]()
![]()
![]()
上坊新城小学副校长解维丽以《班级记忆:在阅读沉淀中涵养德育力量》为题,从班级管理细节入手,分享了在日常教育中培育道德记忆的具体做法。
![]()
三、匠心精神在校园传承
活动现场,上坊新城小学的学生们用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示了“阅见匠心,筑梦成长——AI时代下的班级劳模工匠精神传承”的主题。从一年级小朋友演绎的情景剧《未来创造家:我们的第一张纸》,到二年级学生化身“非遗新生代”展示剪纸、绳结、面塑技艺;从三年级学生致敬奋斗者的《追光者》,到四年级学生分享寻访江宁“守艺人”的心得,再到五年级学生践行劳动精神的《劳动之光,平凡之美》,五个主题展演完整呈现了“读匠心、悟精神、践行动”的育人过程,让劳模工匠精神在孩子们心中扎根。
![]()
![]()
![]()
![]()
四、深化探索,温暖前行
上坊新城小学校长李月胜分享了学校在“记忆育德”方面的实践心得,呈现了校本化育人的整体思考。他强调,学科育人与道德记忆的校本实践仍是学校持续深耕的课题,未来将继续完善“上书坊”建设,为学生搭建起温暖的学习乐园。
![]()
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刘大伟,在活动中分享了自己毕业多年后重返母校探望恩师的暖心记忆。他与现场学生亲切互动,温情叮嘱大家铭记恩师教诲、珍惜同窗情谊,让美好的道德记忆成为成长路上的精神滋养。同时,他高度肯定了此次活动在“学科育人与道德记忆融合”方面的创新探索,并鼓励广大教育工作者在未来持续深耕“记忆育德”领域的研究,让德育与学科教育的融合更具温度与实效。
![]()
![]()
![]()
这场科研现场会通过真实的课堂展示、诚恳的经验交流和生动的学生展演,为江宁区教育工作者搭建了互相学习的平台,也为人工智能时代的道德教育提供了值得借鉴的实践案例。未来,江宁区将循着探索的方向继续前行,以教育的温度与力量,照亮每个孩子的成长之路。
视频制作:《名校名家行》栏目组
图文制作:江苏新魅力校园融媒体中心
采编:刘明林 李竹泉
编委会:周洁 袁靖涵 舍春 桑迪
栏目主编:周洁
联合出品:
南京报业传媒集团江豚新闻融媒体中心
南京电视台牛咔视频《新魅力校园》栏目组
江苏教育频道《名校名家行》栏目组
本平台及网站发布内容,由江苏新魅力校园融媒体中心原创或者甲方授权,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如若发现我们的内容使用了第三方素材,请权利人联系我们洽谈授权或删除。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