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的全球经济舞台上,美国抛出了两个看似矛盾的政策组合拳。
一边是贸易领域高举“对等关税”大旗,走的是逆全球化路线;另一边却给稳定币立法,用《天才法案》助推金融全球化。这两种看似相悖的操作,背后藏着同一盘棋。
更关键的是,这个政策组合正在悄然改写全球资产的逻辑:贸易逆全球化压制了实体经济收益,金融全球化则加剧了资产竞争,双重作用下,全球资产收益率可能正面临长期下行压力。
一、2025美国政策转向:贸易筑墙与金融开门的矛盾操作
![]()
2025年,美国在经济政策上的转向格外引人关注,两个关键动作直接牵动全球神经。
第一个是贸易领域的“对等关税”政策落地,这被视作贸易逆全球化的典型操作。简单说,就是对进口产品加征关税,人为抬高进口商品的价格门槛。
第二个则是金融领域的重大突破,针对稳定币的《天才法案》正式立法。要知道,稳定币是链上资产交易的核心支付媒介,这个法案的出台,无疑是给金融全球化按下了加速键。
一收一放,看似矛盾的政策背后,其实是美国的精准算计。核心目标只有一个:保住自身经济金融的全球竞争力,放慢影响力下滑的速度。
要理解这步棋,得先看清美国制造业的窘境。次贷危机以来,美国制造业的劳动生产率就陷入了停滞,甚至出现下滑。
根据美国劳工部(BLS)和美联储的数据,以2017年为基数(100),2007年第四季度曾达到峰值105.6,可到了2025年第二季度,仅为100.1。
这15年间,除了2009年第二季度次贷危机和2020年第二季度疫情冲击时的大幅下滑,绝大多数时间里,劳动生产率指数都在100以下徘徊。
生产率上不去,人力成本却在猛涨。制造业员工小时收入从2007年末的21.8美元,涨到了2025年6月末的35.3美元,足足上涨了61.9%。
生产率停滞+成本飙升,直接导致美国制造的商品价格居高不下,在全球市场里毫无竞争力。消费者买东西都看性价比,美国自然就成了制造业商品的进口大国。
贸易逆差就此不断扩大,2021到2024年这四年,美国商品贸易赤字连续突破1万亿美元。大量美元通过贸易逆差流向全球,而在高利率控通胀的背景下,这些美元又开始回流美国。
一来一回间,美国只能大规模从外部借款,对外投资负净头寸规模爆发式增长,2024年末达到了创纪录的-26.5万亿美元。
更严重的是,1999年美国商务部经济分析局(BEA)公布该数据以来,2024年首次出现了对外投资负净头寸与投资净收益双双为负的情况。
赚不到钱,负净头寸就只能收缩。2025年第一季度,美国对外投资净头寸快速收缩至-24.6万亿美元,但投资净收益率依旧为负,说明收缩还没到尽头。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美国推出了“对等关税”和《天才法案》的组合拳,试图扭转困局。
二、贸易逆全球化:关税筑墙如何压制实体收益?
![]()
美国搞“对等关税”,最直接的目的就是减少贸易逆差,收缩对外投资负净头寸。
关税抬高了进口商品的价格,理论上能让美国本土产品在价格上更有竞争力,从而保护本土产业,吸引制造业回流,降低对外国商品的依赖。
但这个看似美好的逻辑,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却会引发连锁反应,最终压制全球实体经济的收益率。
首先,进口商品涨价会直接导致美国国内物价上涨,消费者的购买成本增加。而美国作为全球最大的消费市场之一,需求下降会直接传导到全球产业链。
比如,中国、德国等制造业出口大国,对美出口量会因为关税而下降,企业订单减少,生产规模被迫收缩,利润自然会受到挤压。
其次,关税会打乱全球供应链布局。过去几十年形成的全球分工体系,是各国根据自身优势合理配置资源的结果,效率最高、成本最低。
关税壁垒打破了这种平衡,企业为了规避关税,不得不将工厂迁到美国本土或者第三国,重建供应链需要巨额投入,生产效率却可能下降,进一步推高生产成本。
更关键的是,这种逆全球化的做法具有传染性。如果美国对其他国家加征关税,其他国家必然会采取反制措施,全球范围内的关税战可能就此爆发。
20世纪30年代的“斯穆特-霍利关税法”就是前车之鉴,关税战导致全球贸易规模大幅萎缩,加剧了经济大萧条。
全球市场需求收窄,供应链效率下降,企业利润空间被不断压缩,实体经济的投资收益率自然会随之下降。这就是贸易逆全球化给全球经济埋下的隐患。
三、金融全球化:稳定币如何引爆资产竞争?
![]()
如果说“对等关税”是美国在贸易领域的收缩,那《天才法案》就是在金融领域的主动出击,而且力度空前。
这个法案最核心的规定,是明确了稳定币链上和链下资产1:1的“平价”关系。这一规定直接让稳定币有了成为链上数字资产避险资产的潜力。
要知道,区块链技术的核心特征是“去中心化”,这意味着以稳定币计价的数字资产,权益转移不受单一机构或国家的控制,天生就具备金融全球化的属性。
这种属性让稳定币成为连接传统金融与数字资产世界的关键桥梁,也彻底改变了全球金融资产的竞争格局。
目前,链上加密货币中的比特币、以太坊,规模都已经突破了2万亿美元。而更具潜力的是RWA(现实世界资产)的代币化
金融资产、商品、不动产甚至无形资产,都可以通过代币化的方式进入区块链世界,实现确权、流转和交易。
稳定币本身就是货币代币化的产物,也是目前RWA最成功的案例,其市值已经超过2800亿美元。随着《天才法案》的落地,会有更多资产加入代币化的行列。
代币化之所以被称为金融产品创新的终极形式,核心在于其“无限可细分”的特性。通过编程,高价值资产可以被拆分成无数小份额代币,直接满足中小投资者的需求。
比如一套价值1000万美元的房产,通过代币化可以拆分成1000万份,每份1美元,普通投资者只需花1美元就能持有房产的一部分权益。
这种特性让金融资产的供给量呈几何级增长。过去难以触及的高价值资产,现在人人都能投资,全球金融资产的供给端瞬间被打开。
稳定币的出现,又打通了传统资产和数字资产的竞争渠道。投资者不再局限于本国的股票、债券,而是可以在全球范围内选择性价比更高的资产。
比如,一个美国投资者可以通过稳定币,轻松投资中国的数字藏品、欧洲的不动产代币,全球金融资产之间的竞争就此进入白热化阶段。
竞争加剧的结果很明确:资产收益率必然会下降,而且全球资产收益率会逐渐趋于收敛。毕竟,当投资者有更多选择时
只有收益率更高的资产才能吸引资金,而过度竞争会不断拉低整体收益率水平。
四、双重挤压:全球资产收益率的长期下行压力
![]()
贸易逆全球化和金融全球化,这两个看似方向相反的趋势,最终却指向了同一个结果——全球资产收益率面临长期下行压力。
从实体经济端来看,贸易逆全球化通过关税壁垒收窄了全球市场需求。全球市场变小了,企业的营收增长空间就受到限制,而供应链重构又推高了生产成本,利润被双向挤压。
企业利润下降,实体经济的投资收益率自然会随之降低。无论是制造业企业还是服务业企业,想要获得过去那样的高收益,难度会越来越大。
从金融资产端来看,金融全球化通过代币化极大地增加了资产供给,加剧了全球资产之间的竞争。
稳定币打通了资产流动的壁垒,投资者可以在全球范围内筛选资产,倒逼各类资产主动降低收益率来吸引资金。
比如,过去某国债券能给出5%的收益率就很有吸引力,现在随着更多高收益数字资产的出现,它可能不得不提高收益率到6%才能留住投资者,而长期来看,过度竞争会让所有资产的收益率都向低位靠拢。
更值得注意的是,这两个趋势之间还存在相互强化的效应。实体经济收益率下降,会让更多资金从实体领域流向金融市场
进一步增加金融资产的需求,短暂推高资产价格,但这会导致资产泡沫,一旦泡沫破裂,收益率会出现更大幅度的下跌。
而金融资产收益率的下降,又会反过来影响实体经济。投资者因为收益降低,会减少对实体企业的投资,企业融资成本上升,扩大再生产的动力不足,进一步压制实体经济的增长。
对于普通投资者来说,这种趋势意味着过去“闭着眼买理财就能赚钱”的时代可能一去不复返。无论是股票、债券还是各类理财产品,收益率都可能面临长期走低的压力,投资难度会显著增加。
对于各国政府而言,如何在贸易保护和全球化之间找到平衡,在金融创新和风险防控之间建立边界,成了必须面对的课题。美国的政策组合拳虽然是为了自身利益,但却给全球经济敲响了警钟。
贸易逆全球化收缩需求,金融全球化膨胀供给,双重挤压下,全球资产收益率的下行压力或许才刚刚开始。如何应对这种趋势,将是未来几年全球经济的核心命题之一。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