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落后ASML 20年?极紫外光源问世,外媒:打破美荷“联合封锁”
近日,美国投行高盛发布的最新研报提及,我国自主研发的光刻设备目前主要仍停留在65nm制程阶段,与荷兰ASML等国际行业龙头相比,“技术差距约20年”。该报告指出,当下全球制造正加速向5nm乃至更先进的节点迈进,而这一领域高度依赖极紫外(EUV)光刻机,目前全球仅有ASML具备量产能力。
值得留意的是,ASML的EUV系统关键零部件来源于美国,所以受到美方出口限制,无法供货。受此情况影响,我国制造在高端制程环节面临着较为明显的瓶颈。
![]()
当前,国内最为先进的7nm芯片量产,主要仍依赖ASML的深紫外(DUV)设备,并借助“多重曝光”技术达成。基于此情况,高盛作出判断,认为现阶段的光刻机技术水平大致相当于65nm水准。该机构还进一步指出,ASML从65nm技术跨越至3nm技术,历时整整二十余年,投入约400亿美元,故而认为中国要在短期内实现同等程度的技术突破“难度极高”。
然而,高盛的这一悲观预期,显然低估了中国科研体系所具备的韧性与发展速度。现实必将有力地回击此类唱衰论调。尽管中国在高端科技领域起步相对较晚,但其崛起速度却十分惊人。在短短四十年间,我国已在航天、新能源、人工智能等诸多领域跻身世界前列。海外针对我国科技发展的唱衰论调,已然不攻自破。
![]()
在2023年,成功攻克了28nm光刻机的关键技术,其整机国产化率超过了85%,并且首台设备已正式交付投入使用。尽管这一成果仍属于ArF光刻的范畴,但其实现量产标志着光刻技术已然取得了实质性的突破,彻底粉碎了高盛所谓“停留在65nm阶段”的论断。
值得特别提及的是,并非独自奋战,整个半导体产业链正在协同合作、共同攻关。从核心光源到精密光学系统,各个环节均在有条不紊地稳步推进。
在EUV光刻机领域,光源是技术壁垒最高的环节。早在2022年,科研团队便率先成功点亮了DPP(放电等离子体)极紫外光源;很快,该光源的原型机问世;到2024年上半年,其核心指标全面通过测试,这一成果令业内为之震撼。
所研发的光源波长达到了13.5nm。与美国Cymer公司采用的LPP(激光等离子体)方案不同,毅然选择了更具挑战性的DPP技术路径,即通过高压放电生成等离子体,进而激发极紫外光。
![]()
相较于荷兰ASML采用光学镜组折射来获取极紫外光的传统模式,这种借助粒子加速辐射目标波段的方案,其技术难度更为显著。然而,它具备更高的转换效率与输出精度。坚持自主创新之路,意味着光刻技术不再一味照搬他国方案,而是凭借原创技术开拓全新的发展路径。这一进展不仅成功突破了外部的封锁,更象征着从“追赶”到“并跑”,乃至迈向“领跑”的关键转折。
当前,携手国仪超精密装备公司,斥资11亿元建设的EUV光源量产线已开启试运行阶段,光源功率能够稳定输出达30瓦。尽管与ASML的商用EUV设备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但30瓦的稳定输出已足以支撑原型机的核心实验。与此同时,清华大学正在积极推进稳态微聚束(SSMB)光源的研究工作,未来有望实现更高强度的极紫外光输出。
这些看似各自独立的成果,正逐渐汇聚成一张协同推进的技术网络。从光源、材料到整机集成,构建起了中国自主光刻的完整生态体系。事实充分证明:外部封锁越严苛,中国的发展动力就越强。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齐心协力、合力攻关,正让国产EUV光刻机距离实质性突破仅一步之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