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权威能源机构最新研判:某一清洁能源产业将左右全球工业脱碳进程,中国已抢占该领域65%的核心设备新增装机。
![]()
当G7成员国扎堆推进“稀土联盟”,砸下百亿基金重启本土产能时,另一关键赛道的竞争已尘埃落定。
西方稀土突围尚在半途,为何又在新领域陷入被动?这个被业界称为“未来能源终极形态”的产业,究竟藏着怎样的竞争密码?
氢芯破界
这场全球产业博弈的核心,正是被寄予厚望的绿氢产业。作为通过可再生能源电解水制取的清洁能源。
![]()
它被定义为“工业脱碳的唯一可行方案”,其核心设备电解槽的技术话语权,成为决定竞争胜负的关键。
2013至2022年,全球氢能相关专利申请量约18万件,中国以超8万件的总量拿下专利全球第一,在制造、储存、运输、安全管理四大核心领域,均位列全球专利竞争力首位。
这一成绩打破了此前日本主导的专利格局,实现了从跟跑到领跑的跨越。
技术路线的精准抉择,让优势进一步固化,欧洲执着于质子交换膜(PEM)技术,虽效率较高但成本居高不下,难以规模化推广。
![]()
中国则主攻碱性电解技术,以突出的性价比快速抢占市场,更令人瞩目的是,国内企业联合顶尖科研机构,突破大宽幅阴离子交换膜量产技术,推出全球首台单堆1MWAEM电解槽,实现4℃低温运行的技术突破,核心部件完全国产化。
这一成就让中国成为全球首个掌握兆瓦级AEM电解槽工程化能力的国家,技术迭代速度远超西方同行。
![]()
西方企业的技术困境愈发凸显,德国、瑞典等国传统工业巨头,研发节奏迟缓且成本控制乏力。
海外氢能开发商高管公开表示,中国供应商在保证电解效率的前提下,价格优势持续扩大,而西方设备仍存在明显技术缺陷。
全球电解槽新增装机中,中国占比达65%,且超六成项目已完成最终投资决策,技术转化效率远超欧美。
专利布局的深度与广度,进一步巩固了技术优势,中国企业不仅在核心设备专利上领先,更在氢能全产业链的关键节点密集布局。
![]()
从电解水催化剂到储氢材料,从运输管道技术到终端应用装置,形成了全方位的专利保护网。
这种系统性的专利布局,让西方企业即便在单一环节取得突破,也难以撼动整体技术格局。
链锁全球
绿氢产业的竞争,本质是全产业链的综合较量,中国凭借从上游资源到下游应用的完整闭环,将成本控制能力转化为核心竞争力,这种优势让西方难以复制。
上游环节,中国拥有全球最丰富的风电、光伏资源,西部清洁能源基地的弃风弃光问题,通过制氢实现高效消纳,既解决了能源浪费难题,又为绿氢生产提供了低成本原料。
![]()
国内企业打造的“光伏+水系有机液流储能电池+电解水”一体化平台,构建“零外购电、全额消纳”的能源利用模式,从源头压低制氢成本。
目前中国绿氢产能已增至2吉瓦,占全球电解槽总装机容量的70%,一年间实现近翻倍增长。
多家头部企业主导全球电解槽市场,份额从不足50%飙升至70%,更关键的是,中国电解槽出口价格仅为欧洲同类产品的一半,一套设备售价1000万至1500万元,却能保证更高的可靠性和耐用性。
![]()
这种性价比优势,让中东超级新城等国际重大项目中,中国企业参与部分环节供应,涵盖绿氢解决方案、光伏组件、逆变器及储能系统等核心设备配套。
下游应用场景的快速拓展,进一步放大了产业优势,内蒙古年产60万吨绿氨项目投产,吉林全球最大单体绿氨项目通过中欧班列出口欧洲,河北30兆瓦纯氢燃机项目开工建设。
![]()
这些项目覆盖化工、能源、运输等关键领域,形成“制-储-运-用”的完整生态,预计到2030年,中国氢气年需求量将突破6000万吨,终端能源消费占比约5%,庞大市场规模为技术迭代提供持续动力。
西方在产业链上的短板暴露无遗,欧洲面临电力成本高企、基础设施滞后的双重困境,多家能源巨头相继终止或暂缓氢能新项目,部分企业甚至重组相关业务。
![]()
美国虽在蓝氢领域保持优势,但绿氢发展因政策摇摆受挫,相关项目贷款审批推迟、工业减排补助金取消,预计2030年清洁氢能产能700万-900万吨。
产业链的协同效应,让中国在全球竞争中形成“滚雪球”优势。
上游绿电的低成本为中游装备制造提供支撑,中游的规模化生产降低下游应用门槛,下游的广泛应用又反哺上游技术升级。这种良性循环,是西方分散的产业格局难以企及的。
氢权易主
产业的崛起,正在引发全球能源话语权的重新分配。中国通过技术输出和标准制定掌握主动权,而西方的贸易保护与战略分歧,进一步拉大了差距。
![]()
欧盟的贸易保护政策未能扭转被动局面,为遏制对中国电解槽的依赖,欧盟在氢能相关资金拍卖中增设条款,限制中国产电解槽采购比例不超过25%。
国内能源政策研究专家指出,短期来看,这一政策对中国产业影响有限,但长期可能影响市场份额。
然而,中国企业已提前布局,多家头部企业在欧洲建立生产基地,通过本地化运营规避贸易壁垒。
![]()
美国的战略选择陷入两难,受制于化石能源利益集团影响,美国将重心放在蓝氢领域,依赖天然气制氢结合碳捕集技术,2050年蓝氢产量预计达1410万吨。
这种短期利益导向,导致其在绿氢赛道逐渐边缘化,相关行业协会研究显示,若政策不调整,到2035年美国氢能产业全球份额可能从18%降至12%。与中国聚焦绿氢的坚定战略相比,美国的路线分歧削弱了整体竞争力。
![]()
中国通过全球合作输出产业标准,进一步巩固优势,国内企业与中东、欧洲、中亚等地区的能源集团达成战略合作,为多个国家的重点项目供货,技术输出覆盖欧洲、中东、非洲多个地区。
这种合作不仅降低了海外项目建设成本,更让中国主导的技术标准成为行业基准,全球200多个已承诺投资的绿氢项目中,超半数采用中国技术方案。
![]()
全球氢能贸易格局正在重构,传统能源贸易中,西方凭借资源优势掌握定价权;而在绿氢时代,技术和产业链优势成为定价核心。
中国绿氢装备出口额同比增长210%,中东为最大市场,部分产品通过中欧班列出口欧洲,价格较当地产品低30%以上,正在重塑全球氢能贸易的价格体系。
![]()
西方内部的战略分歧进一步加剧了被动,G7成员国虽试图协调氢能政策,但各国利益诉求差异巨大。
德国希望保护本土制造业,法国侧重环保目标,美国坚守蓝氢路线,难以形成统一的行动方案,这种内部分歧,让西方在应对中国产业优势时,缺乏有效的协同策略。
中国在保持领先的同时,也面临高纯度电解水设备关键部件进口等挑战。但从当前趋势看,中国已构建起技术、产业、市场的三重优势。
![]()
西方想要实现反超,需要跨越的不仅是技术鸿沟,更是战略布局与发展模式的差距。
从稀土到绿氢,中国产业竞争的逻辑正在发生深刻转变,不再是单一资源或产品的垄断,而是技术创新+产业链协同+标准制定的系统性优势,这种优势的形成,源于长期的战略布局、持续的科研投入和庞大的市场支撑。
![]()
西方在稀土领域尚未破解的供应链依赖难题,在绿氢赛道上又遭遇新的挑战,本质上是对中国产业转型速度的误判。
绿氢将在2030年前成为全球能源转型的核心支柱,中国在这一领域的突破,不仅为自身能源安全提供保障,更为全球气候治理提供了可行方案。
![]()
随着技术持续迭代和成本进一步下降,绿氢将走进更多应用场景,而中国在这一领域的引领作用,也将重塑全球能源贸易格局与产业竞争规则。
信息来源: 氢能产业正从试点探索转向有序破局 2025-09-08 09:44来源:经济参考报 场景多、成本降,多重利好!氢能从示范走向规模化“绿色石油”激活万亿市场 2025-10-30 11:30:00来源:央视网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