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滚动播报
(来源:中国航空报)
杨卉
时光荏苒,当我翻开工作证,看到“入职时间”那一栏赫然印着的日期,才惊觉自己已在航空工业陕飞这片热土上耕耘了整整十个春秋。作为一名生产计划调度员,我的十年,恰好与陕飞在新时代展翅高飞的十年同频共振。这十年,我不仅是陕飞巨变的亲历者,更是用手中一张张生产计划单,默默绘制“战鹰”腾飞轨迹的参与者。
2015年初入陕飞,彼时,我所在的计划调度室,办公室还弥漫着浓重的“工业复古风”。墙上挂的是巨大的纸质生产进度表,上面密密麻麻地贴满了各种颜色的便签;办公桌上堆积着如山的工艺卡片、物料清单和派工单。我的主要“武器”是一部电话、一支红蓝铅笔和一双跑不停的腿。那时的调度,更像是一场“人海信息战”。我们需要不停地穿梭于各个车间,用眼睛去核实进度,用耳朵去倾听生产线上的“杂音”。一个零件的延迟,就可能引发整个生产链条的“多米诺骨牌”效应。我们如同救火队员,大部分精力都耗费在沟通、协调和应急处理上。车床的轰鸣声、天车的运行声,与办公室里电话铃声、讨论声交织在一起,构成了我记忆中陕飞最初的交响曲——忙碌、嘈杂,却充满了坚韧不拔的生命力。
变化,是在不知不觉中发生的。入职四五年后,公司开始大力推进信息化建设。初步建设精益化工厂,从精益化看板到系统,我们仿佛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MES(制造执行系统)、ERP(企业资源计划)这些曾经陌生的字母缩写,逐渐成为我们工作中最亲密的伙伴。从前需要跑断腿才能获取的现场信息,现在动动鼠标,就能清晰地呈现在屏幕上。每个零件的状态、每道工序的进度、每个工位的负荷都一目了然。我的角色,从一个被动的“信息追赶者”,转变为一个主动的“数据驾驶舱管理员”。
最大的感触是,计划前瞻性和精准度大大提高了。系统可以根据物料库存、设备状态和人员情况,进行智能排产和风险预警。我们不再忙于“救火”,而是能够从容地“防火”,将问题消弭于萌芽状态。生产线变得像一条被精准调校的河流,更加平稳、高效地流淌。这种从“经验驱动”到“数据驱动”的转变,是陕飞迈向现代化智能制造的关键一步,我为自己是这其中的一分子而感到自豪。
这十年,我亲眼见证了陕飞产品的迭代与家族的壮大。刚入职时,我们为主力机型的成功定型和批量交付而欢欣鼓舞。而如今,我们看到的是“战鹰”家族的枝繁叶茂。从运8到运9,再到为满足多样化任务需求而不断涌现的各类特种改进型,飞机的性能在提升,任务能力在拓展。
作为计划调度员,这种变化带给我们的挑战是巨大的。多型号并行、小批量、高要求的科研生产任务成为常态。我们的生产计划从过去的“单一旋律”变成了如今的“复杂交响乐”。但正是这种挑战,倒逼着我们不断优化管理流程,提升协同效率。每当看到一架崭新的、承载着新技术的“战鹰”在总装线下线,在跑道上振翅高飞,我心中那份作为“幕后绘制蓝图者”的成就感,便油然而生。
五十六载风雨兼程,陕飞从三线建设的艰苦岁月中走来。这十年,我亲眼见证了老厂区焕发新颜,新厂房拔地而起;见证了老师傅的工匠精神与年轻技术员的创新活力交相辉映;更见证了一代代陕飞人如何将“忠诚奉献、逐梦蓝天”的航空报国精神,熔铸进每一个零件、每一架飞机。我手中的调度指令,已从纸面飞向了云端;我脚下的这片土地,正孕育着更强大的航空力量。而我将继续坚守在我的调度岗位上,用更精准的计划、更高效的协同,为下一架“战鹰”的腾飞保驾护航,与所有陕飞人一道,共同谱写属于中国航空工业的崭新篇章。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