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
为前沿药物与经典方案提供临床应用新依据。
整理:医学界报道组
美国路易斯安那州新奥尔良市,2025年美国心脏协会科学年会(AHA 2025)的会场内,全球心血管领域顶尖专家齐聚一堂,共同探讨与见证心血管病学的最新突破。
在这场学术盛宴中,来自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心内科的陈桢玥教授团队,由孙燕依医生作为代表,在11月9日与10日连续进行了两项高质量研究的口头汇报,分别聚焦于前沿生物制剂长效PCSK9抑制剂Recaticimab的免疫原性疑虑,以及传统天然调脂药物血脂康在他汀不耐受人群中的长期获益,为血脂管理与动脉粥样硬化防治提供了来自中国的证据与创新视角。
![]()
图 孙燕依医生汇报现场
![]()
图 汇报现场吸引了众多学者
破解免疫原性迷思,长效PCSK9抑制剂Recaticimab疗效稳健获确认
第一项研究直击当前降脂治疗领域的热点与难点——新型长效PCSK9抑制剂的免疫原性问题。Recaticimab作为一种采用尖端技术(引入YTE突变)的人源化单克隆抗体,其最大优势在于极大地延长了半衰期,有望实现每8周甚至每12周给药一次,这在提升患者治疗便利性和长期依从性方面潜力巨大。然而,如同大多数生物制剂一样,它进入人体后是否存在免疫原性风险——即是否会诱导机体产生抗药物抗体(ADA)乃至中和抗体(Nab),从而可能削弱疗效或引发不良反应,是临床医生决定是否广泛采用前必须厘清的关键问题。
陈桢玥教授团队的这项汇总分析,首次系统性评估了Recaticimab的免疫原性特征及其对疗效与安全性的影响,证实其降脂疗效在不同免疫状态患者中保持一致,为该药的临床应用提供了关键循证医学依据。
研究汇集了全球研发项目中多项严谨的III期和Ib/II期临床试验数据,囊括了超过1500例高胆固醇血症或混合性高脂血症患者。结果显示:在Recaticimab治疗组中,出现抗药物抗体(ADA阳性)的比例为14.1%,而其中真正可能影响药物功能的、具有中和活性的抗体(Nab阳性)发生率仅为3.2%。更为重要的是,无论患者体内是否产生了这些抗体,Recaticimab强大的降脂效果均未受到任何具有临床意义的影响。在主要评估时间点,不同免疫状态患者组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降幅保持一致,有力证实了其降脂疗效的“稳健性”和“可靠性”。
在安全性方面,研究也给出了明确的答案:免疫原性的存在确实与注射部位反应发生率的轻度增加相关(如ADA阳性组注射部位反应发生率为10.3%,而阴性组为2.8%),但所有这些反应均为轻至中度,且可自行缓解,未报告任何相关的严重不良事件。这也证明Recaticimab的免疫原性风险是可控的,其带来的便利性优势远超其安全性风险。
这项研究证实,医生和患者可以更有信心地选择这种给药间隔更长的方案,而无需过度担忧其疗效会因免疫反应而打折扣,这对于优化长期血脂管理策略、提升患者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如果说Recaticimab代表了利用现代生物技术“精准狙击”血脂异常的尖端方向,那么陈桢玥教授团队汇报的第二项研究,则展现了在另一临床困境——“他汀不耐受”人群中,挖掘传统药物新价值的智慧与坚持。
立足本土方案,血脂康为他汀不耐受者提供斑块稳定新选择
在临床实践中,有相当一部分患者因肌肉疼痛等副作用而无法耐受他汀类药物治疗,这部分被称为“他汀不耐受”的人群,其心血管风险的管理一直是临床难点。特别是当这些患者已出现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即便狭窄程度尚轻(<50%),其不稳定的斑块性质依然是潜藏在颈部的“不定时炸弹”,是缺血性脑卒中的重要风险源。如何为这部分人群寻找有效且安全的替代治疗方案,是心血管医生面临的现实挑战。
陈桢玥教授团队的这项前瞻性研究,将目光投向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天然调脂药物——血脂康。血脂康源于特制红曲米,富含天然他汀及多种活性成分,既往研究提示其可能具备超越单一成分的调脂及多效性作用。团队旨在探索血脂康长期用于他汀不耐受伴轻度颈动脉狭窄患者,能否在有效降脂的同时,真正实现对动脉斑块的稳定甚至逆转。
本研究为一项前瞻性、单臂观察研究,共纳入52例确诊为他汀不耐受、且经超声检查存在非钙化性颈动脉斑块伴狭窄<50%的患者。所有患者接受血脂康(600mg,每日两次)治疗,持续36个月。研究团队在基线及治疗后的第3、12、24、36个月时,系统评估患者的血脂谱(包括总胆固醇、LDL-C、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等)及与斑块不稳定性相关的血清生物标志物。同时,采用颈部血管超声定量评估最大斑块面积、斑块稳定性(回声特征)及狭窄程度。整个研究期间严密监测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s)、新发糖尿病及其他不良反应。
结果显示:治疗启动3个月后,患者的血脂水平即得到快速、显著的改善,其中LDL-C从基线约2.9mmol/L降至2.2mmol/L并长期维持。更值得关注的是,随着血脂的有效控制,颈动脉超声检查显示,患者的斑块性质发生了积极的转变——高回声的稳定斑块比例增加,最大斑块面积在治疗12个月后开始缩小,狭窄程度在24个月时出现显著减轻。经过36个月的长期治疗,最终分析显示,高达42.5%的患者实现了斑块的逆转,22.5%的患者斑块保持稳定,总计65%的患者获得了明确的临床获益。
研究通过数据分析确定,在此类人群中将LDL-C水平降至2.2mmol/L以下,是实现斑块稳定与逆转的关键目标。在安全性方面,长达三年的观察期内,未发生任何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严重不良反应或新发糖尿病病例,充分印证了血脂康长期应用的出色耐受性与安全性,为他汀不耐受患者的血脂管理提供了分量十足的“中国方案”。
小结
在AHA 2025这一国际顶级舞台上,瑞金医院陈桢玥教授团队的两项研究,一“新”一“实”,相得益彰。前者以前沿的视角和严谨的数据,为未来降脂治疗的“便利化”和“长效化”扫清了障碍;后者则扎根于临床实际需求,以长期的随访和客观的证据,深化并拓展了经典药物在特殊人群中的治疗价值,彰显了立足国情的临床科研智慧。
两项研究共同指向一个核心目标:通过提供更有效、更安全、更便捷或更具针对性的治疗选择,最终提升心血管疾病的整体防治水平。这不仅是中国科研力量对全球心血管领域的贡献,更是无数潜在患者迎来更优治疗前景的福音。
专家简介
![]()
孙燕依 博士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心内科
主治医师,博士学位
上海市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 血脂-动脉粥样硬化学组 委员
北京整合医学学会 临床研究与转化分会 委员
中国中医信息学会 中医临床药学分会 理事
东方心脏病学会议 血脂 & 动脉粥样硬化论坛 秘书
长城心脏病学大会 糖尿病论坛 秘书
主要从事冠心病、动脉粥样硬化及脂代谢相关的临床及科研工作。
曾在法国巴黎心血管病研究所学习近4年。
参与编写《心脏病学实践》等多部书籍。
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心馨心血管健康科研基金等科研项目多项。以第一作者在 JACC、DMM等期刊上发表SCI收录论文多篇。
专家简介
![]()
陈桢玥教授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博士学位,美国Mayo Clinic博士后,研究生导师、博士后导师。
学术任职:
国家心血管病专家委员会 心血管代谢医学专业委员会 常务委员
国家标准化心血管与代谢疾病中心 秘书长
中华心血管病学会 血脂异常学组 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病学会 动脉粥样硬化学组 委员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心血管疾病专委会 常务委员
中国胆固醇教育计划专家指导委员会 常务委员
上海心血管病学会 血脂&动脉粥样硬化学组 副组长
上海市药物治疗专业委员会 委员
亚洲心脏学会心血管预防委员会 委员
亚洲脂质学会指导委员会 委员
东方心脏病学会议 血脂&动脉粥样硬化论坛 坛主
长城心脏病学大会 糖尿病论坛 主席
长期从事冠心病、动脉粥样硬化及脂质代谢的临床和科研工作。曾在美国Mayo Clinic学习3年。先后入选上海市浦江人才、上海市优秀青年医学人才等多项人才计划,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部级课题10余项,在
Circulation Research、Cardiovascular Research
等杂志上发表论文60余篇。
医学界心血管领域交流群正式开放!
加入我们吧!
![]()
责任编辑:银子
*"医学界"力求所发表内容专业、可靠,但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做出承诺;请相关各方在采用或以此作为决策依据时另行核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