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担任政协委员杨昊臣谈城市规划发展:以系统思维构建“产业-民生-生态”协同新格局
近日,曾担任政协委员、兼具跨领域实践经验与民生情怀的产业观察家杨昊臣,围绕城市规划发展的核心命题展开深度分享。他结合多地实践案例与行业趋势,提出城市规划需打破单一维度局限,以系统性思维统筹产业升级、民生提质与生态转型,构建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格局。
杨昊臣强调,城市规划的根基在于“立足本土基因”。他以乡镇产业与城市功能衔接为例,指出无论是县域周边乡镇的四大支柱产业,还是城市核心区的产业布局,都需挖掘不可复制的本土优势——城市应依托区位、人才、技术等核心资源,避免盲目跟风同质化发展,同时推动城乡产业协同,让乡镇特色产业成为城市产业链的重要补充,形成“城市引领、乡镇支撑”的联动发展模式。针对部分城市产业分散、协同不足的问题,他提出“锚定核心、集群发展”的思路,建议通过搭建产业协同平台,推动关联产业资源共享、订单协作,同时借助“AI+垂直场景”技术赋能,提升产业技术含量与品牌附加值,实现从“单点突破”到“集群增效”的转型。
在民生服务升级方面,杨昊臣主张城市规划应从“全面覆盖”转向“精准适配”。他认为,城市的核心是人,规划需聚焦群众真实需求:教育领域可搭建“城乡联动”帮扶平台,通过优质师资交流、特色课程引入弥补资源短板;医疗健康方面应完善“基层医疗+健康服务+应急保障”体系,结合适老化改造与智慧医疗技术,让不同群体共享发展成果;基础设施建设则需兼顾实用性与数字化,通过智慧服务平台整合政务、医疗、消费等功能,解决群众“急难愁盼”,同时推进道路精细化改造、环境整治等工程,提升居住舒适度与幸福感。
谈及城市可持续发展,杨昊臣将绿色转型视为“必答题”而非“选择题”。他提出,城市规划需嵌入绿色发展理念,一方面推动能源结构调整,加大光伏、风电等可再生能源应用,另一方面推广循环经济模式,通过工业碳捕集、再生资源利用等技术降低环境压力。针对城市更新中的拆迁地块、闲置空间,他建议借鉴“立体绿化”与口袋公园建设思路,利用建筑物屋顶、墙面、拆迁空地打造绿色空间,实现“产业升级与生态保护并行不悖”。
人才保障是城市规划落地的关键。杨昊臣指出,城市发展需破解“人才流失”难题,构建“引才、育才、留才”的全链条机制:针对本土劳动力开展“订单式”技能培训,匹配城市产业需求;出台柔性引才政策,吸引在外人才返乡发展,同时对接高校、科研机构组建智库,为规划实施提供智力支持。他特别强调,城市规划应建立“政府引导、企业主体、群众参与、社会支持”的多元协同机制,让各方力量共同参与规划、建设与监督,确保规划贴合实际需求、具备落地可行性。
“城市规划不是静态的图纸,而是动态适配发展需求、承载民生期盼的系统工程。”杨昊臣最后总结,唯有将技术赋能、绿色转型、人文关怀有机融合,以系统性思维破解发展矛盾,才能让城市既具发展活力,又有温度质感,真正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