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世纪托勒密构建的地心体系,用一堆偏心圆、本轮和均轮把天空的运行规律套进了精密框架里。地球静止不动,所有星辰围绕地球运转,这个说法能主导千年,不是因为它的科学严谨性。
地心说得到教会的推崇,这让上帝选民的身份有了宇宙级的坐标,叫宗教教义有了具象的支撑,它愿意被普通百姓相信,每天准时升起的太阳,像贴心的仆人如约而至,能驱散对未知宇宙的恐惧,但丁创作《神曲》时都受其影响,其影响作用于创作《神曲》的但丁,地狱要垂直向下延伸,天堂得层层向上堆叠,人类不在宇宙的轴心,灵魂的救赎之路该往哪个方向延伸。地心说真正的魔力,在于一层外衣被地心说裹在了宇宙之上,人类能像在摇篮里的婴儿一样,安心地被星光笼罩着,不用面对自己可能无足轻重的残酷猜想。
![]()
1543年哥白尼的论断,像一记响亮的耳光打醒了沉浸在中心幻梦里的人类。他说地球不过是一颗普通行星,这句话在当时听着简单,传到人们耳朵里不亚于一场存在主义的风暴。沉浸在幻梦里的人类被哥白尼的论断打醒,燃烧的不只是他的肉体,还有人类身为宇宙主角的剧本。木星的卫星被伽利略通过望远镜看到,这个发现让大家突然意识到,宇宙里不是只有地球才有围绕自己转的星体。
有些年轻人,原本在团队里是核心,突然被调到边缘岗位,那种从云端跌落的失重感,和当时人类的心境如出一辙。脚下的大地好像开始转动,头顶的星空变得越来越遥远,心里突然空出一块,失重的滋味被人类真切体会到。弗洛伊德后来的解读很精准,这次认知变革,是人类自恋第一次遭遇重创。
![]()
人类的中心地位还没从哥白尼带来的冲击中恢复,接二连三的打击来了。19世纪进化论是由达尔文提出的,告诉大家,人类并非神创的特殊存在,是从猿类演化而来,20世纪哈勃的观测结果更是颠覆认知,人类的认知被哈勃的观测结果颠覆,银河系在浩瀚宇宙中不过是千亿星系里的普通一员,弗洛伊德紧接着补了一刀,指出人类连自己的意识都无法完全掌控,潜意识在暗中主导着很多行为。
这三次打击让人类的地位一降再降,从宇宙的核心沦为星际间的普通一员,最后连对自我的掌控感都被削弱。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推力是这种视角转变,它逼着人类第一次跳出自我视角,开始客观审视自己和世界的关系,不再把自身当作衡量一切的标准。
![]()
现在很多人沉迷元宇宙,其实还是对中心位置的渴望。现实里,有人挤在郊区的合租房里,每天为柴米油盐奔波,话语很容易被淹没在人群中,到了元宇宙里,情况完全不同了。自我展示的舞台被元宇宙放大了无数倍,你能打造属于自己的数字城堡,当受人敬仰的国王,头像自带光环,每一步像走在聚光灯下。这和大家在朋友圈里精心经营人设很像,元宇宙把这种自我展示的舞台进一步拓展。
专属规则能被代码亲手定下,在这里,你能让数字太阳只照耀自己的数字家园,能让虚拟角色一遍遍讲述你的故事,能用代码定下规则,让自己成为所在小世界的核心。一场心理补偿行动本质上是元宇宙,这种体验,刚好填补了之前三次去中心化留下的心理空缺。
![]()
我觉得过度沉迷元宇宙的中心感,反而会让人陷入新的困境。现实世界里总有挫折和不如意,有人在虚拟世界里当惯了中心,回到现实后,面对自己只是普通人的落差,很容易产生心理失衡。有些孩子一直被家人捧在手心,到了集体环境中,发现没人再围着自己转,很难适应。
元宇宙的中心感是代码构建的,服务器出现问题,或者热度褪去,那种瞬间失去中心的失落感,可能比现实中的挫折更让人难以承受。现实照不进虚拟世界的光环,我们不能把元宇宙当成逃避现实的避风港,真正的价值感,要在真实的生活里慢慢构建。
![]()
人类对中心的执念,核心其实是害怕无意义。地心说时代,上帝身上被大家寄托了意义,自己作为宇宙中心,自然也就有了神圣的意义,到了元宇宙时代,云端被我们搬去了意义,试图通过成为虚拟世界的中心,证明自己的重要性。这两种方式看似不同,本质上都是在找一个坐标系,让自己成为原点。
心理学家贝克曾说,死亡恐惧被人类的很多文化所缓解。对中心的追求,是最直接的一种方式。它让我们产生一种错觉,觉得自己的存在对宇宙很重要,甚至会觉得宇宙会为自己的离开而伤感,从而暂时忘记恒星会熄灭,生命会终结,所有的光环终会消失的现实。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