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赵阿姨刚刚迈入退休生活,原本每天晨练、跳舞,生活惬意。但一个月前,她的左侧腰腹突然又疼又痒,还冒出串状水疱。
左邻右舍一看,都说这是“龙缠腰”,有人劝她赶紧找老中医,有人提醒千万别让疱疹绕一圈,否则“凶险无比”。赵阿姨在诊所、药店来回奔波,但病情却反复不见好。
当她终于来到医院皮肤科时,医生却告诉她,所谓“龙缠腰”其实就是带状疱疹,和民间流传的说法差距可不小。
![]()
家里的老人常把“龙缠腰”视为忌讳,甚至有人相信“缠一圈不得了”。真相到底是什么?难道带状疱疹真的凶险异常?为什么这种病偏偏喜欢“盯上”中老年人?日常要怎么防治,才不会落下“神经痛”的后遗症?
在医院的诊室里,带状疱疹绝对算得上中老年患者的“常客”。据中国皮肤性病学会发布的数据,60岁以上人群带状疱疹发病率高达8.2%,每年约有300万人被这种病困扰。
带状疱疹,正是俗称的“龙缠腰”。其实,这种疾病和“水痘”有着不解之缘。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ZV),像一位隐身的“卧底”,小时候感染水痘后,就躲藏在人体的神经细胞内。
![]()
等年纪大了,免疫力下降,它才会“死灰复燃”,沿着一条神经分布区爆发,出现成串的水疱、刺痛与灼痒,形状像“龙”一样绕腰一圈,因此得此名。
但民间传说却夸大了它的可怕,比如说“带状疱疹一旦绕腰一圈,必有生命危险”,这其实毫无科学根据。真正需要警惕的,是它带来的顽固神经痛。
一项2021年协和医院的研究指出,逾48%的患者会出现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PHN),这种痛苦可以持续数月甚至一年以上,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所以,医生重视带状疱疹,并不是因为它致命,而是因为它容易留下难以恢复的后遗症,尤其是50岁以上免疫力低下的中老年群体。
王叔叔就深有体会。起初他只是“怕麻烦”,以为忍忍就过去了,但三周后皮疹虽然消失,剧烈的神经痛却像针刺刀割,连衣服摩擦都难以忍受,晚上几乎睡不着觉。
如果不及时治疗,“龙缠腰”的结果主要包括以下三种:
剧烈的神经痛。神经痛是带状疱疹最典型、也最难受的症状。哈佛大学研究表明,带状疱疹患者中,42%会发展为中重度神经痛,且女性、老年人发病风险更高。
区域性感染和疤痕。部分病例若搔抓、处理不当,易引发皮肤感染,甚至坏死、留疤,尤其糖尿病患者更为危险。
![]()
罕见但严重的并发症。极少数患者,还可能出现带状疱疹眼部受累(失明风险提高8倍)、脑炎、面瘫等并发症,这些虽不常见,但如未及时就医风险极大。
值得注意的是,民间所谓“绕腰一圈死人”的说法并无科学证据。带状疱疹通常不会绕一整圈,病毒是按照身体某条神经分布呈现半带型皮疹。只要早期正规干预,大多数人1-2周就能明显缓解,死亡率极低。
带状疱疹并非“必然降临”,积极防控完全有望大大降低发病与后遗症风险。
关注免疫力。研究证实,长期熬夜、精神紧张、慢性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群体带状疱疹风险增高36.4%。建议中老年朋友保证睡眠、均衡饮食、适度运动,提升自身体质。
![]()
及早“识别+就医”是关键。如发现皮肤沿神经呈带状出现刺痛、水疱,请立即前往正规医院。权威指南建议:皮疹出现72小时内启动抗病毒治疗,神经痛发生率可降至21.5%,越早治疗,恢复越快,后遗症越轻。
带状疱疹疫苗有效。世界卫生组织认可的重组带状疱疹疫苗,可降低中老年人发病率高达90%以上、神经痛后遗症风险显著下降。60岁以上建议积极咨询并接种。
![]()
常规生活细节也不能忽视。防止疱疹二次污染,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尽量避免搔抓或私自爆破水疱。如已出现疼痛,医生通常建议联合抗病毒、镇痛和营养神经药物综合治疗,切勿盲目用药或偏听民间土方。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