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41年11月的列宁格勒,寒风刺骨,积雪覆盖着这座被德军围困的城市。苏德战争进入最残酷的阶段,列宁格勒围城战已经持续了三个月,城内粮食短缺,平民每天只能领到125克掺着木屑的黑面包。就在这样的绝境中,经过血战,苏军在涅瓦河南岸构建了一个长2000米,纵深800米的小桥头堡阵地。这就是著名的“涅夫斯基补丁”。
![]()
这座城市的命运早已被希特勒的“巴巴罗萨”计划所决定。德军北方集团军群在1941年6月22日撕毁《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以雷霆之势向列宁格勒推进。到9月初,德军已经完成了对这座苏联第二大城市的合围。列宁格勒的军民们并不知道,他们即将面临的是人类历史上最残酷的围城战之一。
![]()
围城开始后,德军的炮火日夜不停地轰击着这座城市。粮食储备迅速耗尽,配给制度立即实施。最初每人每天还能分到800克面包,但随着德军的封锁越来越严密,这个数字不断下降。到了11月,普通市民每天只能领到125克面包,其中掺杂着木屑、纸浆和其他填充物。饥饿开始在城市中蔓延,人们变得骨瘦如柴,街上随处可见倒毙的尸体。
![]()
1941年9月20日,苏军第115步兵师和第1步兵师在猛烈的炮火掩护下,强渡涅瓦河。德军完全没有预料到苏军会在如此恶劣的条件下发起进攻。士兵们冒着零下30度的严寒,踏着薄冰渡河。许多人还没到达对岸就被德军的机枪火力击中,沉入冰冷的河水中。但苏军前赴后继,最终在河对岸站稳了脚跟。
这个后来被称为“涅夫斯基补丁”的桥头堡,成为了列宁格勒围城战中最血腥的战场之一。从地图上看,它只是一个长2000米、纵深800米的小小突出部,但对双方来说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对苏军而言,这是突破德军封锁的希望;对德军来说,这是必须拔除的眼中钉。
![]()
11月的列宁格勒,白昼越来越短。在漫长的黑夜中,士兵们蜷缩在散兵坑里,靠着彼此的体温维持生命。冻伤比敌人的子弹夺走了更多人的手指和脚趾。但即使在如此恶劣的条件下,苏军仍然组织了多次的反击,不断发起进攻,试图扩大桥头堡的范围。
![]()
倒在“涅夫斯基补丁”桥头堡的苏联士兵。
![]()
苏军士兵的进攻一次次被击退,苏军的具体伤亡数字无法统计。但是,苏军部队一直都在横渡涅瓦河,向桥头堡增援。
![]()
因为死亡人数太多,这里被苏军士兵称为了地狱。
![]()
“涅夫斯基补丁”的战斗持续了整个冬天。据估计,在这片狭小的土地上,双方共伤亡近20万人。苏军士兵用生命捍卫着这个桥头堡,为未来的反攻保存了希望。1943年1月,当苏军最终突破德军封锁时,“涅夫斯基补丁”的幸存者们成为了第一批与援军会师的部队。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