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时间,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遭遇了一场“舆论围剿”。
英国《金融时报》《卫报》接连炒作拉夫罗夫“被边缘化”,用一套“舆论组合拳”试图塑造俄罗斯外交高层动荡的假象。
![]()
但随着拉夫罗夫本人出面澄清、克里姆林宫多次驳斥“假新闻”,这场舆论风波,逐渐暴露其本质。
这不是简单的“官员动态猜测”,而是一场精心设计的“舆论战”。
近段时间,英国《金融时报》《卫报》接连抛出“组合拳”,试图塑造俄罗斯外交高层动荡的假象,可这套把戏刚上演没几天,就被俄方用事实怼得哑口无言。
![]()
事情的起因要从上个月月底说起,《金融时报》先是抛出“拉夫罗夫强硬态度导致美俄峰会取消”的谣言,绘声绘色地称他在与美国务卿鲁比奥通话时“毫不退让”,还递交了要求乌克兰让步的“备忘录”。
为了让谣言更可信,这家媒体甚至翻出9月联大期间拉夫罗夫称乌克兰“被纳粹控制”的旧话,暗示美方正是因为他“缺乏谈判意愿”才搁置了美俄会晤。
可事实真的是这样吗?11月11日拉夫罗夫在接受俄媒采访时直接戳破了这个谎言,他直言所谓的“备忘录”只是一份非正式草稿,早在俄美元首通话之前就已经存在,目的是提醒美方别忘了安克雷奇会谈时达成的共识,根本不是通话后拿来施压的工具。
![]()
更重要的是,他强调自己与鲁比奥的通话全程“友好又礼貌”,当时明明已经约定好后续由外交、军方人员接手推进元首会晤筹备工作,最后是美方单方面变卦,搁置会晤不说,还倒打一耙宣称“这场会晤没有意义”。
见第一波谣言被澄清,《卫报》又在11月10日添了一把火,报道称拉夫罗夫缺席了11月5日普京主持的俄联邦安全会议,而且没进入G20俄方代表团名单。
报道还刻意援引“前克里姆林宫高级官员”的模糊表态,说拉夫罗夫“无迹象表明被流放”,这种看似客观实则充满引导性的表述,就是想加剧外界猜疑。
![]()
可稍微查证一下就能发现这些说法站不住脚,俄《生意人报》早就说明拉夫罗夫缺席安全会议是“事先商定”的安排,克里姆林宫发言人佩斯科夫更是连续多日强调“拉夫罗夫工作积极,一切正常”。
至于G20代表团名单,俄罗斯总统普京早在11月4日就签署决定,由总统办公厅副主任奥列什金率团出席南非G20峰会,成员包括总统专家管理局局长阿加福诺夫、外交部副部长潘金等,这只是正常的外交安排调整,却被西方媒体拿来大做文章。
![]()
11月12日,俄外交部发言人扎哈罗娃进一步点破了英媒的意图,她指责这些报道是精心编造的谎言,目的就是为了破坏美俄谈判进程。
这已经不是西方第一次玩这种把戏了,回顾今年10月中美在吉隆坡举行经贸磋商前,中国商务部副部长李成钢就被西方媒体凭空“开除”过,毫无根据的消息被说得有模有样,仿佛他真的失去了参与谈判的资格。
![]()
可事实是,李成钢不仅全程参与了吉隆坡谈判,还在磋商结束后对中外媒体记者表示,双方就妥善解决彼此关注的多项重要经贸议题形成了初步共识,所谓“被开除”不过是无稽之谈。
这两起事件如出一辙,都是西方在谈判陷入僵局时祭出的舆论战手段。美方在谈判桌上一旦占不到便宜,就总爱把矛头对准对方的谈判代表,抱怨人家“太强硬”,却全然不提自己只想让别人妥协的私心。
就像这次美俄博弈,特朗普政府在10月20日拉夫罗夫与鲁比奥通话后,不仅取消了与普京的会晤,还在当天宣布制裁俄罗斯两家最大的石油公司,这是特朗普今年重返白宫以来首次制裁俄罗斯。
![]()
可他们不想承认自己谈判策略的失败,反而通过媒体散布谣言,试图通过攻击对方官员来动摇对方立场,本质上就是“打不过就造谣”的霸权逻辑。
这种逻辑在中俄面前根本行不通。俄罗斯方面从拉夫罗夫本人到克里姆林宫再到外交部,层层递进地澄清事实,用公开透明的态度粉碎谣言;中国在李成钢事件中也始终保持坚定立场,用实际参与谈判的行动回击不实报道。
要知道,中俄作为具有独立外交立场的大国,绝不会被西方的舆论伎俩牵着鼻子走。
拉夫罗夫作为俄罗斯外交战线的老将,长期以来在国际舞台上为俄罗斯发声,他的工作状态和外交角色岂是西方媒体几句话就能定义的?
![]()
佩斯科夫已经明确表示拉夫罗夫会继续担任外长,这一表态就是对所有谣言最有力的驳斥。
西方媒体之所以反复使用这种套路,无非是想通过制造混乱和猜疑来干扰中俄的外交决策,可他们低估了中俄应对舆论战的能力和定力。
在信息时代,谎言终究经不起事实的检验,《金融时报》《卫报》的这些报道不仅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反而暴露了西方媒体在国际传播中的双重标准和霸权思维。
他们动辄以“新闻自由”自居,却肆意编造虚假信息,充当政治博弈的工具,这种做法只会让其公信力不断受损。
![]()
回顾整个事件,从西方媒体抛出谣言到俄方全面澄清,再到与历史案例的呼应,清晰地展现了一场舆论战的完整脉络。
中俄都清楚,面对西方的舆论围剿,唯有坚持事实、及时发声,才能不让虚假信息误导国际社会。
拉夫罗夫的“亲自打脸”和李成钢的“全程参与”,都证明了中俄在应对这类套路时的默契与坚定,我们不吃西方舆论战那一套,任何试图通过造谣来干扰外交进程的企图,最终都会以失败告终。
在未来的国际博弈中,西方或许还会故技重施,但中俄必将继续用事实说话,坚守自身立场,让霸权逻辑无处遁形。
参考资料:
俄外长拉夫罗夫“从公众视野消失”?本人回应——观察者网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