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徐惠泉 小园春信124cmX247cm 纸本水墨 2025年
当笔墨邂逅春光,当仕女步入雅园,徐惠泉的《小园春信》便在宣纸上晕染出一段关于春的诗意叙事。这幅国画以其细腻的笔触、雅致的构图,将江南小园的春之讯息与仕女的温婉意态熔于一炉,在传统仕女画的脉络里,开出了一朵兼具古典韵致与现代审美的艺术之花。
一、园景:水墨皴染的春之秘境
画面的底色,是徐惠泉以水墨皴染出的小园春景。苍劲的古松枝桠如虬龙般伸展,墨色的浓淡干湿间,松针的蓬松质感与枝干的遒劲力度被精准捕捉;太湖石以淋漓的墨韵堆叠,皴法的运用让石头的玲珑多孔与湿润青苔跃然纸上;几株早梅疏影横斜,花苞以淡墨轻点,似有暗香在画面中浮动。远处云雾缭绕,与近处的林木、山石形成虚实相生的层次,将小园的幽深与春的朦胧勾勒得恰到好处。
这园景并非对自然的简单摹写,而是画家以传统山水画技法为骨,以文人画的意趣为魂,营造出的一方诗意天地。松的坚韧、石的空灵、梅的清绝,在水墨的交融中,既是春园的实景,更是中国传统文化里 “松梅石” 岁寒三友精神的隐喻,为仕女的活动铺就了充满雅意的背景。
二、仕女:工写兼备的温婉群像
画中的仕女群像,是徐惠泉仕女画风格的典型体现。她们或立或坐,或行或歇,衣袂飘飘间尽是古典女子的温婉娴静。
- 那身着淡绿襦裙、立于石旁的仕女,发髻上簪着一朵嫣红的花,面容清丽,眼神似在眺望园中的春景,衣纹以流畅的线条勾勒,褶皱的轻重缓急间,将丝绸的柔滑质感与体态的轻盈表现得细致入微;
- 端坐于石上的仕女,身着橘红衣衫,低头若有所思,衣饰的花纹以工笔细描,与水墨晕染的背景形成 “工” 与 “写” 的对比,却又和谐相融;
- 还有那执物而立的仕女与侍立的女童,姿态各异,神情鲜活,每一个人物的眉眼、手势、衣饰细节,都在画家的笔下被赋予了独特的性格与情绪,仿佛下一刻便会开口轻语,谈论园中的春草梅花。
徐惠泉对仕女的塑造,既继承了传统仕女画对 “态” 与 “神” 的追求,又融入了现代审美的视角,让这些女子不再是古画中单薄的符号,而是有血有肉、充满生活气息的个体,她们的一颦一笑,都是小园春景里最灵动的注脚。
三、题款与意境:文人画的精神延续
画面左侧的题款 “小园春信”,字迹清逸,与画面的水墨韵味相得益彰。题款不仅点明了画作的主题、时间与作者,更在构图上平衡了画面的视觉重心,是中国文人画 “诗书画印” 一体传统的延续。
“春信” 二字,是整幅画的灵魂内核。它既是园中的梅花初绽、草木萌动的时节信号,也是仕女们在春园中所感知到的生命苏醒、诗意萌动的精神信号。徐惠泉以笔墨为媒介,将自然的春景、人物的情态与文人的意趣交织在一起,让观者在欣赏画面的同时,能透过水墨的层次,触摸到那份属于中国传统文化的雅致与深情 —— 那是对春光的眷恋,对生活的诗意栖居,更是对古典美学精神的当代回响。
![]()
徐惠泉
1961年2月生于江苏苏州。
中国工笔画学会副会长,中国美协连环画艺委会副主任,中国画学会常务理事,江苏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江苏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江苏省美术馆名誉馆长,南京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南京市美术家协会主席。获江苏省五一劳动奖章,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作品多次参加全国美展等国内外重要艺术展览并获奖,多次担任全国美展评委、国家艺术基金评委,作品由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美术馆、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等收藏。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