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业就业人口比重是衡量地区工业化程度与实体经济根基的关键指标,直接反映劳动力在物质生产部门的配置强度。
该数据通过制造业就业人数与总就业人数之比计算,超过20%即标志工业主导型经济结构,超过30%则体现强劲的制造业竞争力。
与服务业占比相比,该指标更能揭示地区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实际地位,尤其对发展中国家而言,保持适度制造业就业规模是避免产业空心化的压舱石。
2020年七普数据显示,华中华东地区制造业就业比重呈现剧烈分化,最高值与最低值相差逾三十个百分点,勾勒出中国制造业版图的战略轮廓。
![]()
地图色块揭示出清晰的"沿海隆起带"与"内陆凹陷区"。深粉色区域(>40%)严格沿长江三角洲分布,苏州、无锡、湖州、嘉兴、宁波、金华、台州和温州等城市构成制造业绝对高地。
这些城市每百名就业者中超过45人从事制造业,其数值甚至超过德国斯图加特(38%)、日本丰田市(41%)等世界知名工业重镇,展现"中国制造"的超级规模效应。
第二梯队(30-40%)城市呈现"集群扩散"特征。泰州、镇江、常州、绍兴等沿海城市紧追第一梯队。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仙桃(34.4%),其制造业从业人员占比达三分之一,远高于周边城市,形成特色化产业结构。
其余各地里,除了前述仙桃外,同归属省直辖的湖北天门、潜江两地,此项指标也在20%以上。其余湖北城市,此项指标无一突破20%,哪怕是省会武汉、车城襄阳和十堰,皆不例外。
相反,江西、安徽多地此项指标突破20%,从赣州、吉安、宜春一路北上到九江、再到安徽的安庆、池州、铜陵、芜湖、马鞍山、宣城等连片区,这一指标均在20%以上,即每五个就业人口,至少有一人从事制造业。
湖南整体情况与湖北相当,除株洲达到21%外,包括省会长沙、邵阳、湘潭等地,均低于20%。西北地区的张家界、湘西两地,此项指标甚至低于10%。
以种粮为主业的河南,除济源、焦作外,制造业从业人员比例也在20%以下。
工业大省山东,滨州、淄博、潍坊、青岛和威海构成的连片区,此项指标也在20%以上。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