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高盛发布了2025年第三季度中国居民部门数据分析报告。
数据显示,第三季度家庭人均名义消费环比折年率转为-2.9%,而储蓄率进一步攀升至32.4%,超过疫情前水平。报告指出,在通缩预期与就业压力下,居民对收入变化的敏感度显著放大,微幅波动可能引发消费行为的“倍数”收缩。
![]()
什么是“倍数效应”?它并不是数据上的简单比例关系,而是指当收入端出现小幅波动时,消费端会表现出数倍幅度的非线性收缩。
这意味着居民的消费行为,对于收入变化具有高度敏感性甚至过度反应性。
具体到本次数据,三季度居民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速从5.1%回落至4.5%,仅下降了0.6个百分点,但人均名义消费增速却从5.2%急降至3.4%,环比折年率更直接转负至-2.9%,其降幅达到1.8个百分点,恰好是收入降幅的三倍。
这种非线性背离就是“倍数”收缩,也就是说居民并不是按“收入少一点、消费少一点”的线性逻辑行事,而是以“收入稍有不稳、消费立刻更大幅度收缩”的方式进行反应。
这还是反映了老问题:在通缩预期、就业趋弱、资产价格承压的环境中,消费者对风险的厌恶程度提高,对未来收入的不确定性更敏感。
消费行为,已经开始从“消费最大化”转向“安全最大化”,而一旦预期恶化,即便没有真实收入损失,也会提前大幅减少支出。
其实,“倍数收缩效应”不是经济指标的外显,而是社会心理预期的外化,代表着居民正在用消费行为为未来的风险预留更大缓冲。这正是今年消费增速从正转负时最值得警惕的深层信号。
居民正在成为一根被轻轻触碰就会弹起的弦,“惊弓之鸟式”的反应正成为中国消费的时代性特征。
消费与收入之间出现三倍程度的背离,是近年来极为罕见的现象,这说明居民在过去几年中累积的焦虑正在进入加速外溢阶段。
![]()
经济学中有个“永久收入假说”,即人们的消费取决于对未来收入的判断,而不是当下口袋里有多少钱。
当未来不确定性上升、资产端承压、就业预期转弱时,家庭倾向于提前收缩支出——不是因为“现在没钱”,而是因为“不敢花”。
从这一点看,消费环比折年率从+3.4%急转-2.9%的大幅转负,似乎已经形成一个重大心理拐点,必须高度重视。
就业与收入的同步放缓,是理解“倍数收缩效应”的第二把钥匙。
三季度城镇调查失业率微升至5.2%,PMI就业子指数普遍下降,工资收入增幅从4.7%降至4.2%,农民工收入增速更仅剩2.4%。
看似细微的变化,却足以改变消费决策曲线。
![]()
“失业的人焦虑”自然是当下的一种直观反映,但更重要的是,还在职的人也开始焦虑。
企业招聘收紧、奖金减少、晋升变难、优化频繁……每一个打工人都能直觉地感受到气氛的变化。收入现在倒是还没有断崖式下跌,但“未来可能更差”的担心,足以让一个家庭提前进入储蓄模式。
在这种氛围下,储蓄率的上升就不难理解。
三季度家庭储蓄率升至32.4%,突破疫情前趋势,居民银行体系中累计的“超额储蓄”规模已达57万亿元。
这个数字足以改变消费、房地产和资本市场的走势,但其意义并不是“随时引爆”的刺激弹药,而是居民以集体方式构筑的心理防线。
中国居民财富结构中房地产占比高,而过去三年房地产价格的下行,使家庭资产负债表受到冲击。这种情况下,储蓄偏好一旦形成,将很可能具有惯性。
日本泡沫破裂后的长达十几年的储蓄偏好,美国金融危机后的五年资产修复期,早已验证了这一点。
因此,把“57万亿会不会释放”当成短期政策问题,是一种误读。
短期刺激手段,比如家电国补、生育补贴、养老消费券、免费幼儿园、消费贷贴息等,确实可以鼓励部分消费,但它们改变的是“当下的支出”,而不是“长期的预期”。
消费者信心指数仍处低位,证明即便政策能刺激消费行为,却难以改变家庭对未来收入稳定性的判断。
![]()
要让消费真正恢复,不是让居民现在愿意多花一点钱,而是要让他们重新相信“明年的收入会比今年更好”。
消费结构也验证了这一点,服务消费虽然有回暖,但不足以抵消整体收缩趋势。换言之,中国消费正进入一个“结构性收缩—缓慢修复”的周期,不能寄希望于短期刺激实现快速反转。
高盛报告所提到的“倍数效应”并非只在经济下行期存在,当收入与就业改善时,这种放大效应也会推动消费端超预期回升。所以,关键还是在于如何改善收入和就业。
如果未来收入增速改善1个百分点,消费增速理论上可能回升2—3个百分点;如果居民资产负债表修复,储蓄向消费的转化也会出现阶段性释放。
但这一切,都依赖于信心的重建。
最终,消费的核心问题始终回到一个变量:收入预期。提升居民工资增速、稳定就业、让家庭资产端不再频繁下跌,远比发放补贴更能改善消费意愿。
人是情绪的动物,尤其是恐惧感,会支配社会群体的决策。所谓“倍数收缩”,本质上是一种对未来的恐惧被放大。而未来的复苏,同样也会因信心的改善而被放大。
消费不是简单的经济行为,它本质上是居民对未来信心的“用脚投票”。如果信心不能重建、尤其是收入预期和就业预期不能回到“上行期”状态,宏观经济的趋势,恐怕会越来越趋冷。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