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抗战的烽火岁月里,第三战区始终是东南战场的重要屏障,而执掌这一战区多年的顾祝同,却成了一个充满争议的人物。白崇禧评价他“规矩有余,冲劲不足”,民国大家曹聚仁却坦言“浙赣线得以不溃亦有其功”,没有惊天动地的大胜,也无丧师失地的惨败,可湘、川、东北军等杂牌林立的第三战区,却在他手下维持着相对稳定的秩序,足够看出他有独到的经营之道。
![]()
风起东南
身处乱世的顾祝同非常清楚,在当前形势下军队是立足之本,而第三战区26万兵力里,中央军仅占少数,多数是各怀心思的杂牌部队。就他手里的这些兵力,若不能拧成一股绳,别说抗日,自身内耗就足以致命。
面对眼前的处境,顾祝同没有采取强硬打压的手段,反而推行“标准化训练”,在辖区内设立集训总队和军官特训班,不管是黄埔嫡系还是杂牌军官,都需定期参训,既统一战术理念,又暗中观察甄别,能用就用,实在用不了就赶紧剔除掉。
![]()
而他对士兵则强调“军民一体”,他一边整肃军纪,严禁骚扰百姓,一边组织战地服务团,缓解士兵思乡之苦。
相较于阎锡山对川军等杂牌的提防压制,李宗仁的包容放任,顾祝同的做法更显中庸,可这种中庸手段在东南地区好像还效果不错。
![]()
粮草先行
军队要能打仗,粮草弹药缺一不可,顾祝同对后勤建设的重视,远超同期不少战区司令。
顾祝同亲自牵头完善了第三战区兵站总监部,下设经理、交通、卫生、军械六处,构建起从江西到浙江、安徽的补给网络,统一调配军粮、被服和弹药。
![]()
为了解决弹药短缺问题,顾祝同协调地方建立小型兵工厂,抓紧时间修复缴获的日军武器,聊补无米之炊。尽管他们已经想方设法进行弥补,但是后勤补给的天平,从未真正平衡过,中央军的饷械按时足额发放,而东北军一〇八师却常常“伤亡无补充,饷银打折扣”,被戏称为“孤儿军”。
![]()
这种厚此薄彼的做法的背后自然也是顾祝同这个厚黑高手对于杂牌部队的控制和调教手段,不听你话就让你饿着,然而驯化之后的部队在作战能力上泯然众人矣,这也是第三战区在整个抗战期间少有光鲜战绩的原因。
训练杂牌的手段
在当时的第三战区来说,编练部队的核心,就在于糅合杂牌,而顾祝同对此自有一套手腕。
![]()
黄百韬并非黄埔嫡系,他早年辗转多支部队,始终难有立足之地。但是顾祝同看中他治军严谨、作战勇猛的特点,将其招致麾下,先让他任参谋长,后提拔为第二十五军军长,给予实权,让他放手整训部队。
![]()
上官云相出身保定军校,性格桀骜却善于用兵,顾祝同便任命他为第三十二集团军总司令,赋予战区副司令长官之职,后来在皖南事变中委以总指挥重任,使其成为自己手中的利刃。
![]()
这两人一度对顾祝同感恩戴德,死心塌地为其效力,这与那些备受排挤的东北军将领形成鲜明对比。顾祝同的这种实用主义的选择,虽暂时凝聚了战力,可缺乏真正的信任与尊重,虽然在抗战期间有着第五战区和第九战区帮衬着勉强说得过去,等到解放战争时期,这些部队也暴露了真实水平。
![]()
当时在第三战区内,军统特务肆意妄为,中统特务遍布各处,杂牌部队与中央军摩擦不断,他却能游刃有余,既不激化矛盾,又能借势达成目的。为了糅合各方势力,顾祝同成立长官部情报室,整合各方特务力量提防杂牌异动。
纵观顾祝同在第三战区的经营,这里没有薛岳万家岭大捷的辉煌,没有李宗仁台儿庄战役的壮烈,却以“持重有余”的风格,维持了东南战线的基本稳定,其编练部队、建设后勤的举措,有可取之处,却也处处透着派系斗争的阴影。
![]()
顾祝同对杂牌部队的糅合,靠的不是民族大义的感召,而是利益的捆绑与权力的制衡,黄百韬、上官云相的忠诚,源于知遇之恩,而非共同的理想信念。
白崇禧说他“冲劲不足”,恰是其性格的真实写照,他始终是蒋介石忠实的执行者,而非独当一面的战略家。这样的经营,虽能逞一时之效,却终究无法弥合内部的裂痕,这或许就是第三战区虽无大败却也难有作为的根本原因。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