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如果你关注新能源赛道,可能会感觉到一股寒意。
碳酸锂价格从2022年近60万元/吨的巅峰,一路跌至2025年5月的5.9万元/吨,跌幅高达90%。行业里,“活下去”成了许多企业的首要目标。
在这个行业集体“刹车”的时期,却有一家公司反其道而行,在不到三个月的时间里,上演了一场令人眼花缭乱的资本与产业运作:9月22日豪掷14.56亿元收购上游木绒锂矿。11月1日,突然宣布终止赴港IPO。
![]()
同日火速推出32亿元定增方案,全部用于补充流动资金。11月初,宣布新增59亿元投资,建设磷酸铁锂正极材料项目。
这家公司,就是盛新锂能。在同行们纷纷收缩战线、保守过冬时,它却像一个冷静的“赌徒”,频频主动出击。
它的逻辑是什么?
这一系列动作的背后,藏着怎样的战略野心?
亏损、现金与高负债的现实。
要理解盛新锂能的“激进”,必须先看清它身处的“绝境”。
![]()
2025年前三季度关键财务数据:亏损7.52亿元,这个数字已经超过了它2023年全年的盈利总额。自2024年开始,公司就陷入了亏损泥潭。仅剩9.89亿元。对比2022年巅峰时的46.07亿元,公司的现金储备正在急剧消耗。
资产负债率50.34%。这是公司近14年来的最高负债水平。
![]()
盛新锂能的核心业务非常清晰,主要就是锂矿采选和基础锂盐(如:碳酸锂、氢氧化锂)的生产销售。作为上游材料商,它的业绩与锂价高度绑定。锂价暴跌,直接冲击了它的盈利核心。
这三组数据描绘出一幅严峻的图景:公司一边在亏损,一边现金在减少,同时债务负担在加重。这是整个锂电上游企业在周期底部的共同写照。按理说,此时最该做的是“现金为王,收缩保命”。
但盛新锂能的选择,让人大跌眼镜。
周期底部的“贪婪”与战略定力。
盛新锂能的董事长在谈及公司战略时,曾展现出非同寻常的远见和定力。
他表示:“行业的周期性波动正是优质企业夯实基础、拉开差距的机遇期。我们坚信锂电产业的长期前景,当下的布局不是为了应对明天,而是为了赢得后天。对公司资源+客户+技术的全链条协同能力,我们充满信心。”
这句话,是理解它所有行动的关键。它不是在盲目冒险,而是在执行一种被无数矿业巨头验证过的“反周期投资”策略。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紫金矿业,在2015年矿产寒冬时逆势并购,终成行业巨头。
盛新锂能的14亿元矿山收购,正是这一策略的完美体现。
![]()
它收购的木绒锂矿,是亚洲最大的硬岩型单体锂矿,达产后年产碳酸锂当量约7.5万吨,相当于2024年全国需求的9%。这笔交易的核心目的,是在行业低谷用相对较低的成本,锁定未来长期的、低成本的上游资源。一旦锂价回暖,自给率高的企业将拥有无与伦比的成本优势和利润弹性。
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收购只是第一步,后续矿山建设还需要近45亿元的巨额投入。对于现金流本就紧张的盛新锂能来说,这无疑是一个沉重的负担。
资金,成了它战略落地的最大瓶颈。
从IPO到定增的智慧“换挡”。
这就解释了为什么盛新锂能要紧急终止赴港IPO。
赴港IPO流程漫长且充满不确定性,对于“等米下锅”的盛新锂能来说,远水难解近渴。公司敏锐地意识到,自身的资金需求与资本市场的节奏出现了“错位”。于是,它果断“刹车”,迅速换上了更快捷、更高效的“定增”档位。
这份32亿元的定增方案,妙就妙在不仅仅是“补血”,更是一次精妙的“战略联盟”构建。
参与定增的三方来头都不小:
1. 盛屯集团:自家母公司,鼎力支持理所应当。
2. 中创新航:全球动力电池装机量第四的巨头,是盛新锂能的大客户。
3. 华友控股:旗下华友钴业是锂电正极材料龙头,是产业链上的重要伙伴。
这笔定增,一下子把简单的融资,变成了深度的利益绑定。中创新航既是股东又是客户,还与盛新锂能签订了3年长协,保证了产品出海口。
![]()
与华友钴业合作,可以互补其在固态电池等前沿材料领域的研发实力,共同开拓新客户。形成了“资源-材料-电池”的小型产业闭环,抗风险能力极大增强。
这正是盛新锂能高层智慧的体现,他们清楚地知道,在行业下行期,比资金更宝贵的,是稳固的产业链关系和清晰的未来市场。
言西认为,在为其魄力喝彩的同时,也必须看到其中蕴含的巨大风险和挑战。
盛新锂能的路径选择极具前瞻性,从收购资源到引入战投,再到向下游正极材料延伸(59亿投资项目),思路清晰。它的目标很明确:不再做一个被价格波动左右的简单原料商,而是要成为一个具备全链条竞争力的锂电材料平台。
这是最现实的挑战。定增尚未完成,而收购款和后续投资都是真金白银的支出。在锂价持续低迷的情况下,公司亏损可能继续,现金流会承受极大考验。如何平衡好长期的战略投入与短期的生存压力,是对管理层的极限考验。
反周期投资的最大风险在于,你无法精确预测周期的底部和长度。如果锂价低迷的时间远超预期,巨大的资本开支可能会将公司拖垮。这是一场与时间的赛跑。
收购矿山、建设新产线、与战略股东协同,每一项都对公司的管理能力提出了极高要求。能否顺利整合,让“1+1>2”的协同效应真正发挥出来,将是决定这场豪赌成败的又一关键。
当大部分企业被行业周期“推着走”的时候,它选择了一条更艰难、但也可能通往更广阔天地的路“主动走”。
它冒着巨大的风险,在行业寒冬里播种,赌的是新能源革命的长期趋势,赌的是自己的资源禀赋和战略联盟能够支撑它穿越周期。
![]()
这场逆势狂奔,结果尚未可知。但它无疑给整个锂电行业上了一课:在周期面前,一味的恐惧和收缩并非唯一选择。基于对行业的深刻理解,进行冷静而果断的战略卡位,才有可能在下一轮春天来临时,成为那个最先绽放的玩家。
注:(声明:文章内容和数据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End -
希望和你一起共鸣!
zbyzby_233 (请说明身份来意)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