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一位博主的言论在网络上引发了热议:“电诈园区里山东人被骗的很少,核心原因是山东人不接陌生电话——他们坚信,真有急事对方会打第二次,没第二次的都是无关紧要的骚扰,自然就躲过了不少电诈陷阱。”
![]()
这番话带着几分调侃,让不少非山东网友觉得新奇,也让山东网友会心一笑:“虽然不全对,但确实有这回事!”作为长期关注社会治理与反诈宣传的研究者,我深入梳理了相关数据与案例后发现,山东人电诈受骗率相对较低,绝非“不接陌生电话”这一个简单原因所能概括。博主的说法更像是一种有趣的现象观察,而背后真正的逻辑,藏着山东的经济底色、地理区位、文化基因与群体共识,是多重因素交织而成的“反诈防护网”。
一、先聊博主的“不接陌生电话”:是调侃,也是生活习惯里的“隐性防线”
![]()
首先得承认,博主的观察并非空穴来风。在山东,尤其是在中老年群体中,“不接陌生电话”确实是一种相当普遍的生活习惯。我曾在山东多地做过反诈调研,一位济南的退休大爷就直言:“手机里陌生号码要么不接,要么接了也先听着不说话,真有事的人肯定会再打,那些只打一次的,不是推销就是诈骗,没必要浪费时间。”
![]()
这种习惯的形成,一方面源于山东人骨子里的“务实”——他们不喜欢虚无缥缈的“意外惊喜”,对陌生来电天然带着一份警惕;另一方面也和多年的反诈宣传分不开。山东各地的社区、乡村、企业里,“陌生来电不轻信,可疑链接不点击”的标语随处可见,反诈民警进村入户宣讲、志愿者街头派发传单,让“警惕陌生电话”的观念深入人心。久而久之,“不接陌生电话”就成了很多山东人的条件反射,无形中为他们筑起了一道“隐性防线”。
![]()
但必须说,这只是“结果”而非“原因”。如果仅仅是不接陌生电话,不足以解释为何山东人在面对“高薪招聘”“海外淘金”等需要线下接触的电诈陷阱时,也能保持低受骗率。更何况,现在的电诈手段早已升级,除了电话,还有微信、抖音等社交平台的精准诈骗,仅凭“不接电话”根本无法全面抵御。所以,博主的说法更像是一种有趣的调侃,真正让山东人远离电诈的,是更深层次的底气与坚守。
二、经济底气:家乡有奔头,何必远赴“陷阱”
![]()
山东人被骗少的第一个核心原因,是雄厚的经济基础带来的“留乡底气” 。作为中国的经济大省,山东的GDP常年位居全国前列,制造业、农业、海洋经济、文旅产业齐头并进,从沿海的青岛、烟台,到内陆的济南、临沂,再到县域经济发达的寿光、邹平,到处都有充足的就业机会。
![]()
在山东农村,很多家庭要么从事特色种植、养殖,要么在当地的乡镇企业上班,收入稳定且离家近;在城市里,国企、民企、外企遍地开花,无论是技术工人、白领,还是创业者,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空间。我认识一位枣庄的小伙子,大学毕业后有人劝他去“东南亚某园区”做“客服”,号称月薪三万,包吃包住。他想都没想就拒绝了:“我老家这边的机械厂,技术工一个月也能挣两万多,还能天天回家吃我妈做的饭,干嘛要去那么远的地方,听着就不靠谱?”
![]()
这种“家乡有奔头”的认知,在山东人心中根深蒂固。对于大多数山东人来说,“背井离乡”是万不得已的选择,能在家门口谋生,既能照顾家人,又能踏实挣钱,远比那些“高薪诱惑”更有吸引力。而电诈园区最喜欢瞄准的,正是那些经济欠发达地区、就业机会少、急于改变现状的人群。山东人有稳定的本地就业渠道,自然就减少了被“高薪招聘”诱骗的可能性。
![]()
更重要的是,山东的财富积累更偏向“稳扎稳打”。无论是个体经营还是打工挣钱,山东人都信奉“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很少有人会幻想“一夜暴富”。这种务实的财富观,让他们对“无本万利”“轻松赚大钱”的骗局天然免疫——既然在家乡踏踏实实干就能过上好日子,又何必冒着风险去追求那些虚无缥缈的“发财梦”?
三、地理区位:距离是“天然屏障”,就业流向避开“高危区”
![]()
山东人被骗少的第二个关键原因,是地理区位带来的“天然防护” 。目前,国内外电诈高发区多集中在东南亚部分国家,以及国内的珠三角、长三角部分地区(并非指整个区域,而是部分不法分子聚集的角落)。这些地区要么距离山东遥远,要么与山东人的就业流向高度不重合。
![]()
从地理上看,山东位于中国东部沿海,北接京津冀,西连河南、河北,南邻江苏。山东人的外出就业,有着非常鲜明的“就近原则”——绝大多数人会选择京津冀、长三角北部(如苏州、无锡、上海)等地区,这些地区产业正规、就业环境透明,电诈陷阱相对较少。而电诈园区集中的东南亚地区,以及国内部分“高危区域”,距离山东遥远,且并非山东人的主流就业目的地。
![]()
我曾查阅过一份全国外出务工人员流向报告,数据显示,山东外出务工人员中,有60%以上集中在京津冀和长三角北部,前往珠三角及以南地区的不足20%,选择远赴东南亚打工的更是寥寥无几。这种就业流向的选择,并非偶然,而是山东人“恋家”情结与地理区位共同作用的结果。对于山东人来说,外出打工的核心诉求是“多挣钱、离家近”,那些距离遥远、环境陌生的“高薪工作”,本身就很难进入他们的选择范围。
![]()
更重要的是,山东人外出务工大多是“抱团取暖”——要么是亲戚带亲戚,要么是同村人结伴而行,去的都是熟人已经验证过的正规企业或工地。这种“熟人背书”的就业模式,进一步降低了被骗的风险。而电诈分子最喜欢利用的,正是“信息差”和“孤独感”,瞄准那些独自外出、缺乏熟人网络的求职者。山东人这种“抱团外出、就近就业”的习惯,从源头上切断了很多电诈陷阱的侵入路径。
四、文化基因:不信“天上掉馅饼”,务实是最好的“反诈疫苗”
![]()
如果说经济和地理是“硬件防护”,那么山东的文化基因就是“软件疫苗”——“务实、诚信、重情义”的齐鲁文化,让山东人从骨子里就对骗局有抵抗力 。
山东是儒家文化的发源地,“中庸之道”“脚踏实地”的观念早已融入血脉。在山东人的价值观里,“天上不会掉馅饼,掉下来的大概率是陷阱”是深入人心的共识。他们从小就被教育“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这种教育让他们对那些超出常理的“好事”保持天然的警惕。
![]()
电诈的核心套路,无非是利用人的贪婪、恐惧、侥幸心理——要么许以“高薪”“高回报”的贪婪陷阱,要么制造“涉嫌犯罪”“家人出事”的恐惧陷阱,要么用“免费领礼品”“中奖”的侥幸陷阱。但这些套路,在山东人面前往往很难奏效:
![]()
- 面对“高薪诱惑”,他们会想:“我没什么特殊技能,凭什么能拿这么高的工资?这里面肯定有问题”;
- 面对“涉嫌犯罪”的恐吓,他们会第一时间想到“找警察核实”,而不是盲目转账;
- 面对“免费礼品”,他们会觉得“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肯定是想套我的个人信息”。
![]()
这种务实的思维方式,让山东人很难被情绪左右,始终保持着清醒的判断。此外,山东人“重情义、讲诚信”的特质,也让他们不轻易相信陌生人。电诈分子往往会伪装成“老板”“客服”“老乡”等身份拉近关系,但山东人对“熟人”的界定非常严格,不会轻易相信陌生人的花言巧语。他们更愿意相信身边的亲戚、朋友、邻居,遇到事情也会先和家人商量,而不是独自做决定——这种“遇事多商量”的习惯,往往能及时识破骗局。
![]()
我曾听过一个真实案例:山东菏泽的一位大姐,接到一个自称“海外老板”的电话,说有一个“跨境电商项目”,投资1万就能月赚5万,还发了很多“盈利截图”。大姐有点心动,但没有立刻答应,而是先给在县城做生意的弟弟打了个电话。弟弟一听就觉得不对劲,上网查了类似骗局,还带着大姐去派出所咨询,最终成功识破了电诈。大姐后来感慨:“幸亏跟家里人商量了,不然这辈子的积蓄就没了!”
五、不是“例外”,而是“必然”:多重因素叠加的反诈结果
![]()
当然,我们不能说山东人“绝对不会被骗”——在复杂的电诈手段面前,没有任何一个群体能做到100%免疫。但从整体数据来看,山东的电诈受骗率确实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这并非偶然,而是经济底气、地理区位、文化基因、生活习惯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
博主说的“不接陌生电话”,更像是一个有趣的表象。它背后反映的,是山东人“不贪、不躁、不信陌生人”的群体共识。真正让山东人远离电诈的,是“家乡有奔头,不必铤而走险”的经济底气,是“就近就业,避开高危区域”的地理优势,是“脚踏实地,不信天上掉馅饼”的文化基因,更是“遇事商量,警惕心强”的生活智慧。
![]()
其实,山东人的“反诈经验”并非不可复制。无论是哪个地区的人,只要能保持务实的心态,不被“高薪”“高回报”等诱惑冲昏头脑,遇到陌生信息多核实、多商量,就能有效降低被骗的风险。毕竟,电诈的本质是利用人性的弱点,只要我们守住内心的防线,保持清醒的判断,就能让骗局无机可乘。
![]()
最后,也想呼应一下博主的疑问:“有山东的朋友在吗?出来证明一下。” 如果你是山东人,不妨在评论区分享一下你的经历——你平时会接陌生电话吗?你身边有没有人遇到过电诈?你觉得山东人被骗少的真正原因是什么?让我们一起聊聊,或许能给更多人提供一份反诈参考。
![]()
而对于非山东朋友来说,与其羡慕山东人的“低受骗率”,不如借鉴这份“务实与警惕”:不贪意外之财,不信陌生之语,遇事多与家人商量,这样才能真正筑牢自己的反诈防线,让电诈分子无缝可钻。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