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衢州日报)
转自:衢州日报
本报讯 (记者 吴红梅 通讯员 郑向艺 徐宇恒) 11月12日清晨,衢江区高家镇盈川村唐风街巷的“元小来”馒头咖啡馆内,85后老板娘徐元红正将现蒸的玫瑰花汁馒头配着手冲咖啡端给杭州游客。“用果蔬汁调色、咖啡添香,老手艺也能玩出百变花样。”徐元红介绍,今年“双十一”期间,该店“线上+线下”共计销售馒头6万余个,传统手艺与现代创意的碰撞激发出惊人的市场能量。
近年来,为破解传统食品作坊“小散低”困局,衢江区市场监管局启动“阳光小作坊”培育计划,联合省、市食品行业专家组建服务团队,实施“一坊一策”改造。从生产车间功能分区、设备升级到原料储存规范等方面,逐项制定改造方案,并同步开展食品安全培训,覆盖原料采购、出厂检验等关键环节,还协助符合条件的作坊申请创业补贴,降低升级成本。同时,在品牌培育与市场拓展上,积极打造“培育+推广”双轮驱动机制。提供商标注册指导,协助食品作坊挖掘非遗文化内涵,指导开发创新产品;助力产品引入多个销售平台,协助构建“小作坊+社区”“小作坊+单位食堂”“小作坊+农贸市场”等销售网络,打造出生产规范、食安可控、产销两旺的产业新生态。
在杜泽老街谢继糕点坊,作坊传人正用温度计精准把控烘烤火候,“差一秒,桂花空心饼的空心结构就会塌,风味和品相就会受影响。”目前,这家传统作坊式制作生产的糕点坊,在市场监管部门的指导下,已转化为现代标准化制作流程生产。
“留住老底子的烟火气,更要守住舌尖上的安全线。”衢江区市场监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如今,“元小来”酒酿馒头非遗工坊带动周边200余户村民就业,谢继糕点坊销售额每年都有新突破……小作坊正串联起集原料种植、生产加工、文旅体验于一体的产业链。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