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运河畔,一座颠覆想象的“地下超级枢纽”正进入开通倒计时。北京城市副中心站综合交通枢纽,这座地下建筑面积达128万平方米的亚洲之最,目前已完成静态验收并启动列车试运行,计划2025年底正式投运。从此,京津冀1小时通勤圈将从蓝图变为现实,10分钟直达燕郊、35分钟通达唐山、1小时覆盖雄安新区,一场关乎千万人出行的交通革命即将登场!
刷新纪录!亚洲最大地下枢纽藏着多少黑科技?
作为集铁路、地铁、公交、水运、机场值机于一体的“交通巨无霸”,副中心站的规模和设计堪称世界级。总建筑面积达300万平方米,其中128万平方米深埋地下,相当于180个足球场大小,8台14线的站台规模让它成为亚洲最大地下综合交通枢纽。
最吸睛的莫过于地面上10片银白色“京帆”屋盖,设计灵感源自大运河“千帆竞渡”,不仅是城市新地标,更藏着硬核科技——通过帆面三角孔洞和下层“采光泡泡”,能将自然光引入地下32米深的站台层,让地下空间告别昏暗,每年还能减少520万千瓦时热辐射,兼顾美观与节能。
建设过程中,工程师们攻克了地下水位高、地质复杂等难题,用2.7公里长的“地连墙+止水帷幕”筑起巨型“大水盆”,杜绝基坑渗水;采用“盖挖逆作”工艺,先建顶板再向下开挖,搭配3200个传感器的智慧监测系统,将周边沉降控制在毫米级,展现了中国基建的精细化水平 。
1分钟换乘!这才是“丝滑出行”的终极形态
对于通勤族来说,换乘难、耗时长的痛点将被彻底解决。枢纽地下三层结构分工明确,B0.5层为公交和旅游大巴区,B1层是集商业、进站安检于一体的“城市会客厅”,B2层为候车与换乘核心区,B3层则是站台层。
凭借“四网融合”“七线交汇”的布局,这里实现了极致换乘效率:最近两条线路换乘仅需1分钟,80%的乘客3分钟内即可完成换乘,最远换乘也不超过8分钟 。目前试运行阶段,每日已有6对京唐城际列车往返于副中心站与燕郊站、大厂站之间,最快10分钟就能直达燕郊,让跨省通勤像坐地铁一样便捷 。
未来,这里将实现15分钟直达首都国际机场,35分钟通达大兴国际机场和唐山,1小时覆盖雄安新区、天津滨海新区。加上4条地铁、15条公交接驳线,以及预留的运河游船码头,真正形成“铁路+地铁+公交+水运+航空值机”的多维交通网络,一体化范围内市民抵达轨道站点的平均时间将缩短40% 。
不止是车站!一座“站城融合”的超级综合体
副中心站的野心远不止交通枢纽——它是“地下枢纽地上城”的实践典范,地上预留139万平方米开发空间,将建成包含240米通州第二高楼在内的办公、商业、酒店、住宅集群,预计提供4万余个就业岗位 。
地下B1层的商业步行街将引入餐饮、文创、亲子等多元业态,“京帆”屋盖旁还将打造近5000平方米的京帆广场,成为市民休闲娱乐、举办活动的公共空间 。无论是通勤旅客还是周边居民,都能在这里实现“出行、消费、社交”一站式满足,让枢纽成为真正的“城市客厅”。
更值得期待的是,枢纽还兼具城市航站楼功能,未来乘客可在此直接办理值机、行李托运,实现“陆空联运”无缝衔接;站台上的爱心服务箱配备儿童彩笔、暖宝贴、一次性口罩等物品,细节处彰显人文关怀。投运后,这里日均单向客流量将接近50万人次,85%以上的出行采用绿色交通,成为低碳出行的示范标杆。
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交通引擎”正式点火
从曾经的交通孤岛,到如今的区域交通核心,副中心站的建成将彻底改写京津冀的交通格局 。它不仅疏解了北京中心城区的交通压力,更搭建起区域资源流动的“快车道”,让人才、资本、产业在1小时交通圈内高效流转。
随着2025年底正式投运,这座集规模、技术、效率、功能于一体的超级枢纽,将成为展示中国基建实力的新窗口,更成为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强大引擎。10片“京帆”即将迎风起航,承载着千万人的出行期待,开启一个“轨道上的京津冀”新时代。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