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寒衣节是 “凶日”,上坟牢记:1不踩、2 不供,3不烧
![]()
农历十月初一的寒衣节,与清明、中元并称 “三大鬼节”,老辈人管这日子叫 “十月朝”,
核心是给先人送御寒衣物,延续着 “慎终追远” 的孝道传统。
今年这节过得有点特殊,
老黄历显示是 “危日”,属 “建除十二神” 里需谨慎行事的日子,难怪有人说它是 “凶日”。
但别慌,这不是说不能祭祖,而是提醒仪式要更讲分寸,
尤其得记住 “1 不踩、2 不供、3 不烧” 的规矩。
![]()
先说说寒衣节的来头,这习俗能追溯到周朝,《诗经・豳风・七月》里 “九月授衣” 的记载,就是最早的雏形,
古人九月开始做冬衣,想着逝去的亲人也会冷,便衍生出烧寒衣的习俗。
唐朝时玄宗定了九月初一为寒衣节,到宋朝因为北方十月才入冬,就改到了十月初一,《东京梦华录》里清清楚楚写着 “士庶皆出城飨坟” 的场景。
民间还流传着孟姜女送寒衣的传说,她烧衣寻夫的日子正是十月初一,更让这节日多了份温情与敬畏。
至于 “凶日” 的说法,
源于干支历法,今年寒衣节是乙巳年丁亥月癸巳日,对应 “危日”,
按《协纪辨方书》的说法,“危日宜静不宜动,祭祀宜诚不宜繁”,讲究的是心诚而非形式。
![]()
上坟第一忌是 “不踩”,核心就是不踩坟头。
老话说 “宁绕百步远,不踏一家坟”,坟头在传统观念里是先人安息的 “屋顶”,踩踏既是不敬,也被认为会破坏墓地气场。
去年有读者告诉我,他抄近路踩了无主坟头,回家后诸事不顺,后来按老人指点去赔罪才化解,这故事虽带点民间色彩,却藏着 “尊重边界” 的智慧。
就算是现代公墓,也得走主路,实在要从坟间过,轻声说句 “借过”,这可不是迷信,是《礼记》里 “祭者,志意思慕之情也” 的具象体现,
心怀敬畏,行才会有分寸。
![]()
第二讲究 “不供”,分两层意思:不供寓意不好的水果,不供不新鲜的食物。
供果得选吉祥的,梨(谐音 “离”)、葡萄(成串寓意 “跟走”)、莲雾(空心象征 “无心”)这些绝对不能带,换成苹果(平安)、橙子(诚心)才合适。
我见过有人不懂规矩带了葡萄上坟,被长辈狠狠说 “想让先人把子孙带走吗”,虽听着严厉,却是对传统的尊重。
另外《朱子家礼》强调 “祭物必洁”,腐烂、干瘪的食物绝不能当供品,就算买现成的,也得拆封前保持完整,这是最基本的诚意。
![]()
第三点 “不烧” 更关键:不烧破损纸钱、不烧真衣物、不烧坟边杂草。
老辈人烧纸前会把黄纸一张张抚平,破损的单独放着给孤魂野鬼,说破损纸钱在阴间是 “残币”,先人用不了。
千万别烧真衣服,一方面活人衣物带阳气,被认为会和阴世相冲,另一方面燃烧容易引发火灾,污染环境。
最要注意的是坟边杂草,每年都有烧杂草酿山火的新闻,清理得用镰刀割,这可不是小题大做,是消防部门年年强调的安全底线。
有些地方改烧纸为 “烧包袱”,把冥纸封在纸袋里写清姓名,既保留传统又减少隐患,值得学。
![]()
说到底,寒衣节的 “凶日” 说法,不过是提醒我们对生命多份敬畏。
从周朝的 “授衣” 到今天的鲜花祭扫,变的是形式,不变的是对先人的思念。
《论语》说 “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这节日本就是让我们回望来路,感恩传承。
今年十月初一,
不管是回乡上坟还是云端寄思,守好那些老规矩,也给身边人添件衣裳,
这份跨越生死的温情,才是寒衣节最该留住的根。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