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南宁,以前对于很多广西人来说,南宁显得有些遥不可及。能去一趟南宁,都够在小伙伴们跟前吹上好一阵子了。在心目中,南宁就是最好的城市,“去省城”也成为了那时候很多人们心里的一种执念!仿佛去了南宁,就能触摸到更美好的生活。
![]()
不过,如果要说起对于南宁最深的印象,恐怕既不是有着人来人往、承载着无数游子归乡与远行期盼的友爱汽车站,不是有着秀丽风景、承载着市民休闲娱乐记忆的人民公园,不是有着青葱翠绿、宛如城市绿肺的青秀山,不是交通枢纽、见证着城市发展变迁的琅东车站,不是热闹繁华、商业气息浓厚的朝阳广场,不是横跨邕江、连接两岸交通的邕江大桥,不是古色古香、充满市井韵味的兴宁街,也不是那独具风味、让人垂涎欲滴的老友粉和生榨米粉。恐怕会是独具特色的南宁白话,还有那带着浓郁地方风情的“南普”。
南宁白话,是南宁使用的主体语言,它就像一本活的历史书,记录着这座城市的过往与变迁;南普,就是南宁口音的普通话,它是南宁独特地域文化与普通话碰撞融合的产物。
对于讲白话地区的人们,对于南宁白话,感觉就一个字:“土”。尤其是梧州、贺州、桂平等一带的人们,在南宁白话面前,自带一种优越感。觉得自己的白话才是正统、才是高雅的。
而对于讲桂柳话地区的人们,又对“南普”表示了一种搞笑和不屑之感,觉得“南普”也太“漏嘢”了!在他们眼中,“南普”那独特的发音和表达方式显得有些滑稽,不符合他们对于标准普通话的认知。
不过,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却发现,在南宁本地,南宁白话明显消失了,而“南普”却充斥着耳朵。走在南宁的大街小巷,随处都能听到带着南宁口音的普通话。甚至很多年轻一代南宁人自己都觉得,自己所讲的“南普”才是自己的“母语”。他们在成长过程中,更多地接触到的是“南普”,对于南宁白话的记忆越来越模糊。
前两天,威记有事上南宁,对于这样的感觉尤为深刻。无论是走在热闹喧嚣的街上,看着人来人往,听着周围人们的交谈声;还是漫步在宁静祥和的小区里,感受着生活的气息,就没有听到过一句南宁白话,只有“南普”大行其道。
不由得感慨消失的南宁白话,坐正的“南普”!曾经承载着南宁历史文化的南宁白话逐渐被遗忘,而“南普”却成为了这座城市新的语言符号。这其中既有时代发展带来的必然,也让人对传统文化的消逝感到一丝惋惜。
南宁白话的式微,实则是时代浪潮席卷下的无奈结果。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大量外来人口涌入南宁,他们带着各自家乡的语言和文化,融入这座城市。
对于新移民来说,南宁白话是一门陌生的方言,交流的障碍使得他们更倾向于使用普通话。而年轻一代在学校接受的是普通话教育,在多元文化交融的环境中成长,南宁白话的使用场景越来越少。
家庭里,父母为了孩子能更好地适应社会,也更多地用普通话与孩子交流,这使得南宁白话传承的链条在家庭这一重要环节出现了断裂。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南普”却在这种大环境下茁壮成长。它既有着普通话的基本框架,又融入了南宁本地的特色词汇和发音方式,成为了一种极具亲和力的交流语言。对于外来人口而言,“南普”没有南宁白话那么难以理解,又能感受到南宁独特的地域风情;对于本地年轻人来说,“南普”是他们表达自我、展现身份认同的一种方式。在社交媒体、网络文化的推动下,“南普”更是得到了广泛传播,一些带有“南普”特色的短视频、段子在网络上走红,让更多人认识和了解了“南普”。
然而,南宁白话的消失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的消逝,更是南宁本土文化的一种损失。南宁白话里蕴含着老南宁人的生活智慧、情感记忆和文化传统。每一句独特的俗语、每一个生动的词汇,都像是一把钥匙,能够打开一扇通往过去的大门。
比如“冇有”“嘢”“喂”“得”等词汇,它们不仅仅是简单的语言符号,更是南宁人生活态度和性格特点的体现。当这些语言逐渐消失,那些与之相关的文化内涵也将随之被尘封在历史的角落里。
不过,话说回来,对于很多地方的语言来说,何尝不是这样的情况?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
这里是广西,发现广西之美,感受广西之美!
我是威记,用温暖的文字,讲述广西人文!谢谢阅读关注!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