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晨的北京新发地市场,智利车厘子裹着冷链运输后的水汽,作为2025年秋冬季的第一批车厘子,今年的车厘子比往年来得更早,不少市民已经开始“抢鲜”。近年来,智利车厘子、泰国榴莲、新西兰猕猴桃等来自全球各地的“甜蜜风暴”正抢占中国市场,以更短供应链、更优价格直达中国家庭的餐桌。这种变化,不仅是“十四五”期间我国国内国际市场加速互联的生动写照,更折射出农业国际贸易高质量发展的显著成效。
“十四五”以来,我国农产品贸易总额由2021年的3041.7亿美元增长至2024年的3181.6亿美元,稳居全球第二大农产品贸易国、第一大进口国。尤为亮眼的是,2024年我国农产品出口额历史性突破千亿美元大关,同比增长4.1%;贸易逆差有效收窄,缩减至1121.6亿美元,同比下降17%,贸易平衡状况持续改善。
我国农业贸易的提质增效,更体现在贸易结构的优化升级与贸易伙伴网络的持续扩容。截至2024年底,我国农产品贸易伙伴已覆盖221个国家和地区,前十大伙伴贸易集中度降至59.6%,多元化格局更加稳固;与30个国家和地区签署的23项自贸协定,带动相关贸易额占比达40.3%。农产品平均关税水平显著降低,自由化水平超过90%。
秉持开放共赢的理念,中国以“授人以渔”的务实帮扶,为伙伴国筑牢发展根基。在布隆迪,杨华德带领的中国专家组,持续开展杂交水稻示范种植,将当地水稻单产从每公顷2.5吨左右提升到9至10吨,种植杂交水稻面积达3800公顷;在卢旺达,中国援助的农业技术示范中心将菌草技术引入当地,通过培训培养菌草专业本土化人才,扶持50多家生产食用菌菌袋的企业,从事食用菌培育的当地农户超过4000户;在坦桑尼亚,中国农业大学团队实施“小豆子 大营养”项目,通过引入玉米大豆套种技术,将豆制品的加工方法传授给农民,在帮助当地人改善营养状况的同时,有效推动了减贫。
中国依靠自身努力消除贫困、解决发展难题的同时,也不断为全球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贡献中国力量。“十四五”期间,农业农村部共承担16项农业技术援外项目,共选派153人次专家赴非洲、南太平洋、拉丁美洲等3大区域11个国家开展农业技术援助,并指导系统内8家承办单位实施涉外培训352期,培训学员11346人次,帮助受援国显著提升了农业发展和粮食安全水平。此外,持续深耕农业领域南南合作,中国已累计向联合国粮农组织南南合作信托基金捐赠1.3亿美元,在非洲、亚洲、南太平洋、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实施了30多个农业项目,提供的能力建设培训覆盖100多个国家,数百万农民从中受益。积极践行全球文明倡议,“十四五”期间,中国向联合国粮农组织累计推荐10项优秀传统农业系统入选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IAHS),中国GIAHS总数达25项,数量居全球首位;以农业文化遗产为载体,加强农耕文明交流互鉴,中国发起的《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青田倡议》得到众多GIAHS国家的响应支持,凝聚了各方传承农耕文明的共识。
作为负责任的大国,中国始终坚持推动构建更加公正、合理、有效的全球粮农治理体系。2023年7月2日,在意大利罗马召开的联合国粮农组织大会第43届会议上,中国籍总干事屈冬玉以168票高票成功连任。这充分体现了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和感召力,体现了国际社会对我大国地位的高度重视和认同,对中国粮食安全和减贫事业成就的高度认可,以及广大发展中国家对我的坚定支持。
积极引领农业双多边机制合作。“十四五”期间,我国主动创设国际议程、搭建对话平台,主办了金砖国家农业部长会议、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农业部长会议、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大会、国际粮食减损大会等重要国际会议,通过一系列主场外交,广泛凝聚起合作共识。
新时代,再出发。“十四五”时期,我国农业国际合作在对外贸易、对外援助、多双边交流和全球粮农治理等领域迈上新台阶,有力地服务了国家外交大局,助推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展望未来,中国将实现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农业对外开放,继续为全球粮食安全、减贫事业和农业可持续发展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作者:农民日报全媒体记者张震宇
原标 题:携手开放合作 引领共赢之路——“十四五”期间我国农业国际合作迈上新台阶
制图:靳韫瑜 王冠
监制:朱一鸣 编辑:何沁屿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