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呀, 我是「行者马生」
在此相逢,是尝试改变的明证
让我们并肩同行,去努力过好这一生
全文共 3318 字,读完约需 7 分钟。
有一位妈妈在后台留言:“我真的已经很努力去改变自己了,可为什么总是做不久?每次一崩溃,前面所有的努力都像白费了一样。”
她不是不学习,也不是没反思。
她知道要“控制情绪”“多理解孩子”“不要总盯着结果”,但她依然会在孩子一写作业就磨蹭时忍不住吼。
她说:“我知道那样不好,可我控制不住。每次都觉得自己又失败了。”
这是很多父母的共同困境:明明已经意识到了问题,却陷在“为什么我还不够好”的循环里。
事实上,很多家长并不是缺乏知识,而是缺乏“被看见自己的进步”的能力。
ta们在努力改变,却没有获得任何心理上的正反馈。
于是,成长的路成了一场漫长的自我否定。
成长从来不是靠意志撑出来的,而是靠成就感积出来的。
01成就感不是孩子的专属
心理学中的行为主义理论告诉我们,任何持续的行为都需要正强化。
如果家长只从孩子的表现中寻求反馈,一旦孩子不配合,我们的动力就会迅速衰减。
然后结果呢?
许多家长开始用“高压”或“放任”来应对——前者导致亲子冲突升级,后者让教育流于形式。
心理学上有一个概念,叫“习得性无助”。
当一个人长期投入努力却看不到成效时,大脑会逐渐形成一种默认反应:“我再怎么做也没用。”
我们会为了防止孩子陷入“习得性无助”的泥潭而努力,却忽视了自身也存在同样的风险。
在家庭教育中,这种状态尤其常见。
当孩子没有达成自己预期,家长就容易怀疑自己:
“是不是我方法不对?”
“是不是我不够耐心?”
“是不是我不适合做父母?”
久而久之,家长的内耗感越来越重,情绪就像一个被拧太久的橡皮筋——一触即断。
但真正的问题不是你做得不够多,而是你的努力没有被看见、被反馈、被积累。
教育学家布鲁纳曾说过一句很有启发的话:
“学习的过程是一个不断获得成功经验的过程。”
这句话同样适用于家长。
家长的成长,也需要被“成功经验”喂养。
当你一次次看见“原来这样做有效”,你才会真正相信:“我能行,我可以带孩子走得更稳。”
02 成就感是如何迷失的
在大多数家长的认知里,教育成就感的唯一衡量标准,就是孩子交出的“成绩单”。
无论是分数、证书还是他人的夸奖,只要孩子没有拿出“像样的结果”,自己所有的付出都成了“无用功”。
这种“结果绑定式”的成就感认知,藏着两个致命陷阱。
第一个陷阱是“忽略可控性”。
孩子的成长是天赋、努力、环境等多重因素的叠加,很多结果本就超出家长的掌控范围。
就像同样是耐心辅导,有的孩子对数字敏感一点,数学成绩自然提升快;有的孩子擅长形象思维,可能更适合文科类的积累。
可我们往往会自动过滤这些客观差异,把“孩子没达到预期”直接等同于“自己教得不好”,这种归因方式注定会让自己陷入挫败的循环。
第二个陷阱是“透支自我价值”。
当家长把所有成就感都寄托在孩子身上时,其实是在无形中放弃了自己的成长维度。
有位妈妈曾跟我说,她辞职陪读三年,孩子的成绩成了她唯一的精神支柱,“孩子考得好,我当天走路都带风;孩子考砸了,我就觉得自己活着都没意义”。
这种将自我价值与孩子结果深度捆绑的状态,不仅会让家长活得疲惫不堪,还会把巨大的压力传递给孩子——“我不能考砸,否则妈妈/爸爸就会崩溃”。
更隐蔽的伤害是,长期缺乏成就感的家长,会在不知不觉中把“补偿心理”转嫁到孩子身上。
要么用“我都是为了你”的牺牲感绑架孩子,要么用“你必须做到”的控制欲压迫孩子。
原本温暖的亲子关系,渐渐变成了充满功利性的“绩效绑定”。
03 优秀家长离不开成就感
为什么有的家长,能在辅导孩子的过程中越挫越勇,而有的家长却很快陷入崩溃?
心理学中的“自我决定理论”给出了答案:人的核心心理需求包括胜任感、自主感和归属感,其中胜任感是支撑我们持续投入一件事的关键动力。
教育领域的成就感,本质上就是家长在亲子互动中,累积的“教育胜任感”——一种“我有能力做好家长,我能对孩子的成长产生积极影响”的笃定。
这种胜任感,从来不是来自孩子的“完美结果”,而是来自家长对“教育过程”的掌控和积极反馈。
当家长有了胜任感,就会更愿意投入;当家长不断投入,孩子才会出现可见的改变;而孩子的积极反馈,又会反哺家长的信心——这就是一个“正向教育循环”。
但多数家庭却陷在相反的“消耗循环”中:
家长想改 → 一次没做好 → 自我否定 → 情绪崩溃 → 再次责怪孩子。
所以,教育走不远的根本原因,不是方法,而是没有心理上的“正向积累机制”。
一个家长,如果能每天获得哪怕一点点“我在变好”的体验,ta对教育的热情、耐心、创造力,都会被重新点燃。
让教育顺畅的关键:先让家长有“被奖赏的体验”。
在行为心理学中有个原则:被正向奖赏过的行为,更容易被重复。
如果你总是在“批评自己”的情境下育儿,你会越来越焦虑、越做越僵;
但如果你开始在“鼓励自己”的氛围中育儿,你会慢慢变得更松弛、更坚定。
所以,教育的首要任务,不是改变孩子,而是让家长学会给自己“心理奖励”。
比如:
孩子今天写作业拖了半小时,但你没有立刻吼,这是你的胜利。
孩子顶嘴了,你没有马上反击,而是深呼吸了一次,这是你的成长。
你愿意读到这篇文章,并在反思,这本身就是进步的起点。
每一次这样的自我奖励,都在悄悄地修复你的教育能量。
04 成就感来源于觉察
很多父母太容易把注意力放在孩子身上:“ta不听话”“ta磨蹭”“ta顶嘴”。
但真正的成长起点,是先看到自己的变化。
比如:
今天我虽然还是吼了孩子,但比昨天慢了10分钟才吼。
今天我没有立刻插手,而是让孩子自己试了。
今天我心里虽然焦虑,但能意识到自己焦虑的来源。
这些都算“进步”,只是我们习惯忽略了它们。
你要做的,是在每一次练习中记录自己的小成就,它不完美,但贵在真实。
心理学研究表明,“被觉察的进步”能直接激活大脑的多巴胺系统,让人更容易维持长期动力。
成就感不需要大事件,它藏在那些被你轻轻忽略的小进步里。
我见过一位爸爸,他的儿子成绩一直处于中游,但他却很少焦虑。
他分享了一个细节:每次陪孩子写作业,他不会盯着“这道题对不对”,而是关注“今天孩子有没有主动问我一个问题”“有没有比昨天多坚持十分钟专注做题”。
当孩子主动提问时,他会认真说:“你今天这个问题问得特别好,说明你在认真思考,爸爸很开心能帮你一起分析。”
当家长把注意力放在“过程”上时,会发现成就感的来源其实无处不在:
原本爱发脾气的自己,今天能心平气和地听孩子解释;
原本只会说教的自己,今天能用一个故事让孩子明白道理;
原本从不沟通的亲子,今天能坐在一起聊十分钟学校的趣事。
这些看似微小的“过程进步”,恰恰是教育胜任感的核心来源,也是支撑家长长期投入教育的底气。
就像农民种庄稼,真正支撑他们日复一日灌溉施肥的,不是对“丰收”的空想,而是看到禾苗每天抽出新叶的踏实——教育的成就感,从来都是“过程中的即时反馈”,而非“终点处的一次性奖励”。
当成就感不断积累,家长的内在信念,就会从“我不行”变成“我可以”。
这种信念转变,不是靠外部激励,而是通过一次次被证明的自我效能形成的。
心理学家班杜拉提出过“自我效能感”理论:
当一个人相信“自己能影响结果”,他就会主动尝试、持续行动、面对困难时不轻易放弃。
而家长教育中最可怕的,不是方法错了,而是信念断了。
当你开始真正地相信——“我的努力能改变关系”,孩子也会在你的信念里被看见、被感染、被重塑。
我们总以为教育是“为孩子铺路”,却忘了自己才是这条路的“点灯人”。
如果点灯人自己充满焦虑和挫败,那灯光必然昏暗摇曳;
只有点灯人内心笃定、充满力量,灯光才能明亮稳定,照亮孩子前行的方向。
教育最理想的状态,不是“我努力地改孩子”,而是“我和孩子一起成长”。
当你把关注点从“我哪里还不够好”,转向“我今天做对了什么”,你会发现,自己其实早就在一点点变好。
那一刻,你不再只是一个努力的父母,你是一个正在“生成力量”的人。
好的教育,不是要求家长完美,而是让家长在成就感中,重新相信自己。
感谢与「行者马生」的遇见
育儿即是修炼,大道理别只围观,也要记得去实践
【点赞】【转发】【在看】,
让更多人了解到你的态度和观点~~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