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小六
人们常说婚姻要讲求门当户对,讲究才貌双全。
因此,当40年前高材生王佐良决定迎娶瘫痪在床的张海迪时,社会上掀起了不小的波澜。
有人质疑他的判断力,甚至猜测他精神出了问题。
可随着时间推移,这段感情的真实分量才被世人看清——原来他才是那个真正懂得爱情本质的人……
![]()
他偏要选 “最难的路”
当时的王佐良,是众人眼中的天之骄子。
作为上海知青,在高考恢复后顺利考入山东大学英语系。
毕业后留校任教于山东师范大学,三十岁刚出头便已成为教学骨干。
外表温文尔雅,学识渊博,追求者与介绍对象络绎不绝。
而张海迪呢?五岁时因脊髓病变导致高位截瘫,颈部以下几乎失去知觉。
日常生活完全依赖他人,连最基本的翻身都需协助。
![]()
1981年,《人民日报》刊登了她的事迹,她迅速成为全国知名的“自强典范”。
但即便如此,在世俗眼光中,她仍无法与前途无量的王佐良相提并论。
两人的相识,源于一封充满学术较真的书信。
王佐良偶然听到张海迪谈论狄更斯的作品,被她深刻的见解所吸引。
他主动写信交流,并未流露丝毫怜悯,反而指出其译文中三处用词不当。
张海迪毫不退让,回信引经据典逐条反驳,还附上了自己重新翻译的诗歌。
![]()
三百多封信件往来之间,话题始终围绕文学、哲学与语言艺术展开。
王佐良逐渐意识到,打动他的不是外界赋予她的光环,而是她那炽热而丰盈的灵魂。
1982年当他提出结婚时,家人如遭雷击。
母亲从上海赶到济南,望着儿子居住的简陋筒子楼,忍不住泪流满面。
亲戚朋友纷纷劝阻:“你到底图什么?这不是自找苦吃吗?”
也有人冷言讥讽,认为他是想借张海迪的名声获取利益。
![]()
面对质疑,王佐良没有争辩,只平静地告诉父母:“我是真心爱她,我相信我们会幸福。”
7月23日,两人低调登记结婚。
没有婚纱礼服,没有鲜花宾客,也没有热闹婚宴和蜜月旅行。
那天黄昏,王佐良轻轻推动轮椅,带着张海迪漫步在济南街头。
夕阳将他们的身影拉长,交织在一起,成了他们最朴素却最动人的婚礼仪式。
![]()
把 “照顾” 过成 “并肩”
真正的考验,始于婚后日常。
王佐良的生活从此多了无数琐碎的责任。
清晨为张海迪洗脸刷牙、喂食穿衣;夜晚帮她擦拭身体、定时翻身防褥疮。
上班前安排好一切,下班后第一时间赶回家中照料。
但他从不说“我在照顾她”,只说“这是我们共同的日子”。
![]()
张海迪热爱绘画,但市面上的画框价格昂贵且尺寸不合。
王佐良便自学木工手艺,找来木材亲手打磨、上漆。
为了还原旧船板的色泽,他尝试混合棕黑色鞋油调色,效果竟比成品更自然。
这些由丈夫亲手制作的画框,后来曾有人愿出高价收购。
张海迪一一婉拒,她说:“这不是普通的画,是我爱人用时间与心意拼凑出的艺术。”
晚饭后的闲暇时光,成了她心中最温暖的记忆。
![]()
每当王佐良推着她在院中散步,张海迪便会轻声描绘脑海中的风景。
“你看那棵柳树,新叶绿得发亮。”“前面若有个湖,湖水定是湛蓝的。”
他静静聆听,偶尔回应一句:“说不定还能看见鱼儿跃出水面。”
二十多年来,王佐良从未去理发店理过发,全由张海迪亲自操剪。
两人如同寻常夫妻一般,总有聊不完的家常话。
1991年的一场重病,成为他们婚姻中最严峻的挑战。
![]()
张海迪被确诊患有基底细胞癌,需在鼻部进行大范围手术,且不能使用全身麻醉。
手术前夜,她紧握王佐良的手低声说:“如果我走了,你要再找一个健康的伴侣。”
王佐良眼眶泛红,只是默默吻了吻她的额头,一句话也说不出。
手术在上海中山医院持续了四个小时,缝合四十余针。
当张海迪从手术室出来,看到哭得不成模样的丈夫,竟笑着打趣:“你这副样子,搁战争年代准会被当成叛徒供出组织。”
化疗期间,她大量脱发,疼痛难眠,整夜辗转反侧。
![]()
但她依然坚持在灯下复习功课,准备报考吉林大学哲学系研究生。
王佐良一边悉心照料,一边替她查找资料、整理笔记、校对重点。
三年后,张海迪手捧研究生毕业证书递到他手中,两人相视而笑,百感交集。
此后,他们还合作翻译了《默多克——一头大象的真实故事》。
书中某些情感浓烈的段落令张海迪难以继续,王佐良便主动接手完成。
这部译作最终荣获全国优秀外国文学图书奖。
唯一遗憾的是,他们未能拥有自己的孩子。
![]()
张海迪偶尔会轻叹一声,王佐良总是温柔安慰:“没关系,我们拥有彼此就够了。”
他还半开玩笑地说:“等我们老了,就一起去养老院住,省得麻烦子女。”
后来他们收养了一只狗,家中顿时多了几分生气与欢闹。
在王佐良看来,人生的缺憾从来不是阻碍,真正的圆满在于心灵的相守。
![]()
他的 “清醒”,是看懂了爱情的本质
四十年光阴流转,曾经的质疑早已烟消云散。
那些预言他会后悔的人,早已悄然闭嘴。
他从未在公众场合抱怨过一句辛苦,反而常常称赞:“海迪非常能干,她是我的力量源泉。”
张海迪也曾坦言:“除了轮椅,我们的生活和其他夫妻并无不同。”
王佐良并未因家庭责任荒废学业,在照顾妻子的同时深耕外语教育领域,发表多篇专业论文。
![]()
而在他的支持下,张海迪创作了大量文学作品,累计翻译文字逾数十万字。
二人相互扶持,互为支柱,在各自领域绽放光彩。
人们这才明白,王佐良那份“清醒”究竟源自何处。
他自始至终没有把张海迪当作需要背负的负担,也未曾将自己塑造成牺牲奉献的英雄。
他爱的是她的智慧、毅力以及灵魂深处闪烁的思想光芒。
![]()
外人所在意的身体状况、外貌条件、现实匹配度,在他眼中皆微不足道。
在一个习惯将“健全者娶残疾人”视为“伟大牺牲”的时代,他的认知显得格外通透。
爱情从不是外在条件的权衡,而是灵魂之间的共鸣。
婚姻也不应是单方面的付出或施舍,而是两个人携手共担生活的风雨。
他拒绝被世俗标准绑架,坚定选择了内心真正渴望的生活方式。
![]()
如今,若有人提起当年所谓的“不般配”,王佐良依旧淡然一笑。
他和张海迪仍住在普通的住宅里,书桌上堆满了未完成的译稿与手稿。
傍晚时分,人们仍能看到他缓缓推着轮椅,在小区小路上散步。
只是当年风华正茂的青年,如今鬓角已染上霜雪。
![]()
结语
昔日的不解与嘲讽,早已化作今日的敬佩与感动。
王佐良的清醒,是对纯粹爱情最执着的守护。
四十载岁月流转,正是这份选择最有力的见证。
这样的深情厚意,才是真正的人间至珍。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