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末一盆友来找我聊天,他家算是坡坡东海岸的大地主,爷爷辈在印尼开矿、在大马搞橡胶园,赚到钱就回坡县买地,买了很多地以至于政府规划到他家那一带都要问意见。
![]()
#新加坡东海岸住宅区#
爷爷去世前把家庭话语权交给了长子,也就是他大伯,遗嘱是5兄弟不能分家。
他大伯蛮能干的,腾出两块地来盖楼,一栋租给学校一栋租给工厂,租金都挺高。
但几个弟弟略有意见,因为这几年新加坡的租金和地价都涨了很多,总资产增长不少,但大家分到手的却不见多,大伯把收益留一部分再投资了。
再加上每年的分红是以家庭为单位不是按人头,孩子多的兄弟就觉得不够花,我那个朋友每月能拿到的生活费换成人民币是15万多。
但他就觉得不够用,他说现在几兄弟都在向大伯施压,只要他扛不住同意分了,自己就真的发达了。
![]()
他的故事让我不由得想起以前在英国时认识的一个英籍香港同学,他是我室友的男朋友,两人一块上大课时对上眼的,后来我去中餐馆吃饭还碰见过他在那打工。
我当时还没遇到过读个书还要去打工的孩子就很意外,更何况他还是香港来的。
后来我和室友在图书馆做题做不出来就一起聊天,她说其实男朋友家以前还蛮有钱的,爷爷做补品生意,去世时留下的店铺房产还有汇丰的股票,加起来都2亿多港币了。
后来他爸和两个兄弟把房子股票全卖了,每家分到手9000多万港币,然后分别移民到加拿大和英国。
只是他家到英国后不太走运,爸爸跟人家合伙做生意搞物流搞旅游都是亏损,后来赶上经济危机又折损大半。
![]()
到最后就只剩下一个在萨里郡的餐厅,两个哥哥学艺术和音乐的都没混出名堂。
他一开始读的是酒店管理,后来觉得毕业了也没酒店可管理,就退学重读金融了,父母心疼学费被浪费,他就自己打工赚生活费。
听起来很励志是不?不不,那孩子成绩很差,打工赚到钱就去喝酒泡吧,最后有没有毕业都不知道,因为他和我同学也掰了。
这两人的故事,让我突然有点明白为啥富不过三代了:
一代都希望孩子们不需要奋斗只需要守,但二代们没人喜欢守,因为守得再好其他人也有意见,守得不好那更是罪人,让三代由富返贫了。
二代们一旦守不住开始陆续变卖,三代分到手的慢慢就开始变少,如果遇到有上进心的三代,觉得只给看不能动的祖产约等于没有,只有自己花掉的才算,那更是要么卖要么败,只是金母鸡一卖,以后的金鸡蛋就是别人家的了。
![]()
唯一能例外的就是不留大钱给孩子,而是花在教育上,尤其是面对不确定的风险时,这里就不得不提另一位富三代了。
谁呢?台积电的创始人张忠谋。
作为世界第一大半导体巨头的老板,苹果和高通的老板见了他都得主动握手,英伟达黄老师来了也得敬酒,但他在内地第一次出名是被女星吴佩慈碰瓷。
几年前小吴和纪晓波高调恋爱,对方不跟她扯证但送了香港豪宅和股票,传闻还在她名下存了200亿新台币,吴小姐高兴地漫天发通稿,说自己比台积电的张忠谋还有钱。
这让台媒都看不下去了,说人家张老板是芯片大王,你男人只是灰大哥的马仔。
果不其然没多久小波家的股价就跌到只剩下1分钱,倒是台积电的股价一路飙,张老板身家新高又见新高。
![]()
张老板是宁波人,和丽水青田的黄仁勋算浙江老乡。
但张的家境更胜一筹,属于官三和富三,爷爷是银行行长兼宁波招商局长,爸爸毕业于沪江大学,当过宁波市政府的财政局长,后来又去了广州和上海的大银行。
![]()
因为是独子又有家底,张老板小时候很滋润,别人吃不饱饭,他已经在吃鱼油了。
卢沟桥事变后全国都在打仗,他们全家去了没有战火的香港,过了将近6年周末都去浅水湾游水的时光。
![]()
一直到日本偷袭珍珠港,香港沦陷,他爸又带全家迁往重庆,路上花了半年时间。
好容易到那边,他妈觉得再辛苦也不能耽误儿子学业,在和一帮官太太打牌时得知当地最好的学校——沙坪坝南开中学有暑期班,就赶紧让儿子去考,一考就中了,而原本那些官太太都觉得应该要走后门的。
在重庆南开从初二读到高中,抗战胜利后全家又搬到上海,他进了数一数二的南洋模范中学。
这所学校以数理化见长,毕业生多数都能进中国的麻省理工——上海交大,因此也被称为交大附中。
很多年后他明明没读交大也被选进校友会,因为人家说你是交大附中的,那学校比交大难考多了。
![]()
#我是南模#
他在上海从1945年底待到1948年春,白天补英文备考大学,周末和同学喝咖啡打网球看电影,不过最高兴的还是老父亲,花了大半生积蓄买下一栋洋房,在乱世终于有了家。
那是他人生唯一一次买房,住没多久就内战了又跑路,这让他很痛心,老年时神志已经不清还在念叨,说当初花了好多钱买的房,只住了2年多。
高中因为加入校刊接触到很多文学作品,让他对写作产生浓厚兴趣,一度想当作家。
但父亲告诉他,乱世当作家是要饿肚子的,兴趣和谋生技能是两回事,你应该去学商科,父亲和爷爷都在银行系统工作,以后至少也能谋个饭碗。
于是高中毕业后,在沪江大学银行系和交大工商管理系之间,他选择了父亲的母校沪江,只是刚上了2个月淮海战役爆发,上海的金融系统乱作一团,未雨绸缪的爸爸又带领全家南下香港。
![]()
到香港头一件大事就是他的学业,父亲认为政局不稳学金融没用,儿子必须要学理工将来才好谋生。
但去哪里读呢?彼时香港只有一所港大,理工科不强,且整个学校也不被看好。
父亲觉得不如去美国读,但他的积蓄只够第一年学杂费生活费,至于一年后,就要看儿子的成绩和他的工作环境了。
母亲也说就这一年的费用已经是很沉重的负担,还好就这一个孩子,不然肯定没能力送出国的。
![]()
#港大:我差哪儿了?#
为啥认为学理工才好谋生呢,因为父亲看到自己三弟也就是小张的三叔,手握哈佛电信硕士和应用物理学博士两张文凭,毕业后在美国东北大学任教,有大房子住有汽车开,一人收入可以养活全家老小,比香港很多中上层家庭还要好。
他把儿子托付给弟弟,三叔做主选择哈佛,而不是理工类的MIT,理由跟杨振宁父亲明知道儿子擅长数学,却要让他先读孔子孟子很像。
他认为侄子在重庆南开时热爱文科,回到上海又学商科,等去了香港又要学理工,这些都未必是孩子的真正兴趣所在,很可能都是受大人影响。
与其急匆匆把他送去专门的理工学府,不如先在理工科和人文科系都很擅长的哈佛有个缓冲。
就这样1949年7月,由在美国做教授的三叔做申请和担保,父母在香港帮他办好护照和签证,用最后的积蓄把刚满18岁的儿子送进了哈佛,成为那一年全校1000多位新生中唯一的华人。
![]()
很多年后他非常感谢三叔的英明,说在哈佛的一年是他一生最有意义也是最难忘的一年。
哈佛的通识教育培养了他很好的英文功底和商业思维,大二转去麻省理工学机械工程,又给了他很好的就业本钱。
![]()
他去麻省那一年,父母也去了美国,44岁的父亲申请到哥伦比亚大学商学院,47岁获得硕士学位,只不过一直没找到理想工作,于是自己开了个小店。
当时的美国,以世界5%的人口创造着全球40%的GDP,正是史上最黄金的年代。
去美国读书也改变了小张的一生,包括后来因没通过博士资格考试而阴差阳错踏入的半导体行业。
那时候的半导体相当于现在的人工智能,属于即将起来的风口,而经济上行期的美国,用他书里的话讲,“只要你肯努力,就能出人头地”。
![]()
#小张父母赴美后的生活和他理解的“美国梦”#
回顾前半生,张老板觉得人生的转折点是在香港,重回香港之前,他和国内其他年轻人一样,一心想在国内求学和做事;香港之后,他迈出了长居海外的第一步。
香港之前,他想从文或经商,香港之后,一心搞科技;
香港之前,他事事都倚赖父母,香港之后,他发现父母已经无法再替自己做主,今后只能靠自己了。
我觉得他父母最难得的,是无论身居何处,政局有多动荡,始终把孩子教育看成是头等大事,并随着大环境灵活变通,唯一不变的就是不管学啥专业,首要就是谋生,这也让儿子的人生路稳健又务实。
如果那时候他们一心想给孩子留钱,或者是留大城市的房产,那他现在绝对是另外一种命运,至少半导体之父肯定是换爹了。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