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近期,美国正式批准向沙特阿拉伯出售48架F-35隐形战斗机,消息一出立即引发全球热议。
不少人感到困惑:中国歼-35在性能指标上表现优异,且具备显著的价格优势,为何沙特最终仍选择美方产品?
问题的答案并不复杂——这并非技术层面的较量,而是地缘政治格局下的战略抉择。
表面上看,美国在这笔交易中赢得订单,实则暗藏隐患;而对中国而言,虽未成交,却预示着深远的战略利好。
这其中的逻辑究竟如何?
![]()
沙特买F-35
沙特采购F-35,名义上是为了提升空中战力,但真实动因远超军事范畴。
海湾地区的富裕产油国购买武器系统,核心目的从来不是实战对抗,而是构建一种“生存保险”机制。
这些国家坐拥巨额石油财富,但在本土防卫能力方面普遍薄弱。
尽管沙特常年位居中东军购榜首位,但从也门冲突到区域动荡事件中的实际作战表现来看,其军队更多承担象征性职能而非攻坚主力。
![]()
其根本原因在于,这些国家的国防体系本质上是“外包型”的。
他们的安全策略极为清晰:邀请美国或欧洲军事力量驻扎周边,并通过大规模采购西方装备来换取安全保障承诺。
谁的武器部署在其空军基地和海军港口,谁就更有可能在危机时刻出兵干预。
因此,沙特现役部队中既有美国F-15鹰式战机,也有英国“台风”、法国“阵风”,甚至曾引进中国的PLZ-45自行火炮系统。
就连人口不足百万的卡塔尔,也集齐了三种四代半主力战机,堪称“迷你军备博览会”。
![]()
对这类国家而言,军购的本质不是增强战斗力,而是一种“人质式威慑”。
他们清楚地意识到:一旦本国遭到攻击,手中掌握的先进美制或欧制装备可能落入敌手,从而触发原产国的技术泄露焦虑与战略介入冲动。
届时,华盛顿、伦敦或巴黎将不得不亲自下场,防止敏感技术外流。
这种以高端武器为筹码的“捆绑式防御”模式,实际上极具智慧。
数十年来,正是依靠这套“金钱换和平”的外交逻辑,沙特等国在战火频发的中东维持了相对稳定的政治环境。
![]()
不过,这一策略同样伴随着沉重代价。
它要求沙特必须长期保持对美国的政治忠诚。即便有意尝试多元化军购路径,也需谨慎评估来自白宫的反应。
正因如此,在面对中国歼-35这样性价比突出的产品时,沙特依然望而却步。
他们深知,若与中国签署大型主战平台采购协议,意味着在战略取向上明显倾向东方阵营,必将招致美国的高度警觉。
对沙特统治层来说,这种程度的政治转向无异于一场高风险豪赌。
![]()
美国最怕的是“中东变心”
沙特放弃歼-35的背后,折射出西方世界长期以来对中东地区实施的战略控制逻辑。
在美国眼中,军售不仅是商业行为,更是维系盟友关系的重要政治杠杆。
谁能主导关键武器系统的出口,谁就能影响受援国的外交走向。
过去半个世纪,美国正是凭借军火输出,将多个中东能源大国牢牢绑定在其全球战略轨道之上。
从冷战时期至今,美国始终为中东客户设定明确的“武器准入红线”。
![]()
这些国家可以引进欧洲国家的装备,但绝不允许获得来自俄罗斯或中国的尖端主战武器。
深层原因在于,现代高性能战机不仅代表空中打击能力,更涉及指挥通信体系、后勤维护网络以及情报共享机制的深度整合。
一旦沙特空军全面列装歼-35,其整个作战体系将逐步与中国对接,包括飞行员培训、软件升级、弹药供应等环节。
这种战略依附关系的转移,是美国绝对无法容忍的局面。
类似案例早已发生。阿联酋曾计划引进俄罗斯苏-35战斗机,并进入实地测试阶段,但最终在美国强力施压下被迫终止。
![]()
美方传递的信息非常直接:“你可以花钱买西方装备,但不能触碰中俄的核心武器系统。”
他们担忧的不只是潜在的技术扩散风险,更是盟友阵营的政治漂移。
当然,历史也曾出现例外。
上世纪八十年代,沙特从中国购入东风-3中程弹道导弹,此事竟获得美国默许,原因何在?
当时中美正处于战略合作蜜月期,美国并无同类远程打击武器可供出售,而沙特急需应对伊朗的地缘威胁。
![]()
三方利益在此刻高度契合,才促成这笔罕见交易。然而,那样的特殊条件如今已不复存在。
随着中美进入全面战略竞争时代,美国必然竭尽全力阻挠沙特与中国在高端防务领域建立实质性合作。
因此,沙特选择F-35,并非基于性能对比,而是向华盛顿递交的一份“政治效忠书”。
这与其在国际事务中一贯奉行的“双轨平衡术”如出一辙:表面游走于中美之间,实则根基仍在美式安全架构之内。
![]()
美国对此心知肚明,也乐见其成。
继续向沙特出售F-35这类顶级隐身战机,既能获取巨额军火收益,又能确保沙特在未来几十年内持续依赖美国的技术支持与保障体系。
但此举背后也暴露出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美国在高端武器出口上的底线正在不断退让。
以往,F-35仅限于极少数核心盟友使用,例如英国、以色列、日本和澳大利亚。
如今却愿意将其交付给政治稳定性存疑、人权记录备受争议的沙特,足见其战略耐心正在减弱。
![]()
军售之下的权力转移
单从结果看,沙特采购F-35似乎标志着中国军工的一次挫败。但事实恰恰相反,这一事件恰恰印证了歼-35的强大竞争力与中国国防工业的整体跃升。
试想,如果歼-35真的毫无威胁,美国又何必大费周章进行外交干预?
正是因为中国新一代隐身战机已具备与F-35正面抗衡的能力,美方才不得不动用政治手段加以遏制。
这说明,中国已从昔日的“技术追随者”,转变为今日全球军贸市场的“规则挑战者”。
![]()
曾经,美国依靠F-15、F-16系列战机垄断国际市场,赚取巨额利润。
而现在,中国的歼-10C、歼-16以及歼-35正成为越来越多国家关注的重点选项。
巴基斯坦已批量列装歼-10CE,埃及正积极洽谈采购歼-10C,阿联酋也在评估引进中国高端战机的可能性。
这些动态清晰表明,中国武器系统的国际认可度正在快速上升。
更深层次的意义在于,美国自身的行为正在暴露其霸权衰落的征兆。
![]()
F-35曾被视为美军最核心的战略资产之一,早期对其出口极为克制。
而如今不仅扩大销售范围,甚至考虑协助韩国在其境内由美方船厂建造核动力潜艇。
要知道,核潜艇技术历来属于“盎格鲁圈”专属领域,仅对英国、澳大利亚开放。
如今为拉拢首尔,美国不惜打破惯例,显示出前所未有的紧迫感。
这一切说明什么?说明美国正面临财政压力、战略焦虑与盟友流失的三重困境。
![]()
它需要通过频繁军售来巩固同盟网络,填补财政缺口,延缓霸权衰退的步伐。
而对中国而言,这恰恰构成了历史性机遇。
沙特此次未选择歼-35,并非否定中国军工的实力,而是当前国际权力结构尚未完成转型的现实反映。
当中国的综合国力、科技创新能力和全球影响力进一步提升,整个格局将发生根本性变化。
届时,美国将失去干预他国军购决策的能力,那些目前持观望态度的国家,反而会主动寻求与中国深化防务合作。
![]()
更重要的是,中国并不依赖某一笔军售合同来确立地位。
我们的长远目标,是打造一个涵盖科技研发、经济实力与外交影响力的全方位领先体系。
一旦这个体系成型,沙特是否采购歼-35已不再关键——因为到那时,各国的选择标准将从“听命于谁”转向“谁更强大”。
结语
沙特采购F-35而拒绝歼-35,看似只是一桩常规军火交易,实则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中美在全球影响力博弈中的此消彼长。
沙特今天的决定,短期内是对美国安全承诺的延续,但从长远看,却是对中国崛起势头的一种本能警惕。
歼-35所引发的连锁反应,让美国意识到真正具备挑战潜力的对手已经出现,迫使它放下姿态极力维系旧有联盟。
而这恰恰证明,中国的军工发展与整体国力,已经逼近世界顶尖水平。
未来,随着我国科技突破、文化软实力拓展以及国际话语权不断增强,那些当下犹豫不决的国家终将重新评估立场。
而那一天的到来,必将开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东方时代”。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