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目新闻记者 王琳
近期,多家银行密集调整信用卡分期业务,自动分期服务逐步取消,48期、60期等超长期分期选项大幅缩减。记者梳理发现,此次调整涉及工商银行、邮储银行、光大银行、龙江银行等多家机构,业内认为这是行业风险管控与消保规范的重要体现,本质上是行业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的必然转变。
多家银行明确调整方案,差异化特征显著
记者从银行官方公告及官方客服渠道了解到,此次调整时间节点与具体措施各有侧重。工商银行方面,自2025年12月5日起停办36期以上超长期分期业务,原有的48期、60期分期选项全部取消,最长分期期限限定为3年,调整前已办理的超长期分期业务不受影响。
光大银行,也将同步在今年12月9日起正式下线“自选分期”业务,已开通该业务的信用卡将统一关闭自动分期功能,新入账交易需要消费者主动申请分期,未结清分期仍按原协议执行。据了解,该业务此前实行“消费即自动分12期”模式,月费率处于0.5%-0.8%区间。
龙江银行早在今年6月16日起便已停止“自由分期”服务,该业务此前支持3-24期分期,年化利率在8.88%-9.36%之间。
邮储银行的调整则以优化用户体验为主,今年3月起新增了短期分期选项,现金分期同步新增1期、9期选择,分期起分金额降至500元,同时明确分期近似年化利率(单利)不超过18.25%,还额外增加4天账单分期宽限期。
从多家银行调整方案看出,此次集中调整背后,信用卡分期行业的趋势正逐渐清晰。自动分期模式正陆续退场,消费者以往“被动分期”的情况会有所减少,但也需要额外增加主动申请的步骤;与此同时,分期期限相应缩短,3年期逐渐成为多数银行的最长分期期限。在产品设计上,也更趋向精准化,短期、小额的分期选项不断增加,能够更好适配消费者临时资金周转的需求;而在收费层面,年化利率会明确标注出来,可有效避免“低月费”带来的误导。
对消费者而言,主动申请分期还款能减少“无意识负债”的情况,透明化的收费方式也能降低信息不对称问题,让消费者更清晰了解分期成本;但另一方面,依赖超长期分期的消费者每月还款压力会随之增大,信用资质一般的用户可能会面临费率上浮的情况,老年群体也需要花时间适应手动申请的流程。
业内专家提示:消费者应理性消费,合理规划分期
针对此次调整,金融消保专家建议消费者在日常使用信用卡时从四个维度做好规划。首先,在消费决策阶段就明确“是否需要分期”,避免因分期门槛降低而产生非必要消费,杜绝“为分期而消费”;其次,核算分期成本时要重点关注“年化利率”,而非“月费率”,以此避免被表面优惠误导;再者,分期期数需要匹配收入水平,建议每期还款额不超过月收入30%;最后,如遇分期营销活动时,要确认提前还款违约金等隐藏条件,并通过银行官方渠道核实活动真实性,不盲目跟风办理。
一位资深银行从业者表示,此次调整既是银行应对超长期分期坏账风险的主动举措,也是响应监管部门金融消保要求的具体体现,长远来看将推动行业规范化发展,引导消费者理性用卡,而随着市场分化、技术赋能与监管协同的深化,信用卡分期业务将更贴合消费需求与风险管控的平衡,实现可持续发展。
![]()
(来源:极目新闻)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