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朋友说,她朝女儿发脾气,发完后,看着孩子泪眼婆娑的样子,她顿时就后悔了。
明明想好好说的,怎么话一说出口,就成了发脾气呢?
于是,她决定跟女儿道个歉:“对不起,妈妈刚不应该发那么大的火。”
女儿听了这话,本来情绪缓和了不少。
只是,她接下来说的另一句话,让女儿顿时就崩溃了:“但你要早点洗漱完睡觉,我不就不生气了吗?”
女儿大声哭着说:“妈妈,你的道歉是假的。”
朋友瞬间就被击中了,原来,孩子什么都懂。
她的道歉里,其实还含着指责:“我虽然道歉了,但错还在你,我没有错。”
吼完孩子,我们经常会内疚,觉得应该控制自己的情绪。但当我们想要弥补时,说出的话,却往往起着相反的作用,让孩子更难受了。
![]()
一:“但是......”
很多时候,我们安抚完孩子,内心还是有些不甘心,于是,后面就会紧跟一句转折的话:
“虽然我吼你不对,但是,你要是听话,我会吼你吗?”
“我刚刚是不该发脾气,但是,你要是早点做完作业,我至于这么着急吗?”
“妈妈确实没控制住情绪,但是,还不是因为你......”
在沟通心理学中,“但是”这个词,有着很大的否定作用。它会把前面的话语,都否定掉,让人只记住后面的话。
就像朋友跟女儿道歉,前面是道歉,但后面一转折,就把责任转移了:“虽然我做得不对,但都是因为你,我才这样。”
那孩子会更难受,你还不如不说。
当想要弥补和孩子的关系时,除了“但是”不能说,还有句话,也别轻易说。
![]()
二:“这点小事至于吗?”
我身边一位爸爸说,儿子和小伙伴踢球,但儿子踢不过他,好几次球都被小伙伴抢走了。
儿子很是挫败,玩了没多久,就气鼓鼓坐到一旁,耍性子说:“不踢了,没意思!”
爸爸看不下去,对儿子说:“踢不过人家,就更加要多练啊,你越不踢,就越不如人。”
儿子情绪上头:“我不喜欢踢球,再也不踢了!”
爸爸开始讲道理:
“你自己说想要踢球,给你买了球,还没踢几次就说不喜欢了。做事一点儿也不坚持,下次想买什么东西,别来找我了。”
儿子一听,哇哇哭。
爸爸看儿子哭了,想着自己语气可能有些重,于是又软下心来:
“好了好了,爸爸跟你开玩笑呢,别哭了。这点小事,至于吗?”
儿子一听,眼泪水冒得更多了。
孩子有情绪,不管是生气、伤心还是难过,肯定是发生了让他有这些感受的事情。
而这些事情,他暂时还处理不了,于是,只好靠发泄情绪来表达。
但如果,我们不理解他,反而说“这点小事至于吗”,就是在直接否定他的真实感受。
本来遇到处理不了的事,就很有挫败感,而我们还要再否定他一下。
这种“双倍否定”,会让他内心很抓狂,却又无力、无助。
所以,听到我们说这话时,他会更加崩溃。
而且,听多了这种话,他还会怀疑自己的判断;“我这样想,是不是不对?我是不是有问题?”
长大以后,他难以形成自己精准的判断力,遇事拿捏不定,很容易别人说什么就是什么。
其实,这句话对孩子伤害还不是最大的,最大的,是最后一句。
![]()
三:“我还不是为了你”
一个女孩跟我说,她小时候,爸爸打了她、骂了她以后,必定会说一句:
“我还不是为了你好!”
以至于后来,爸爸只要凶她,哪怕明明很害怕,她还是会讨好地说一句:
“我知道爸爸骂我,是为了我好。”
然后爸爸心满意足地结束他的怒吼。
再后来她长大,谈了男朋友,男朋友脾气暴躁,会为了一点小事,就大发脾气,毫不客气骂她,甚至激动起来差点要动手。
她一直安慰自己:“他这样对我,是为了我好,想要我变得更好。”
但内心深处,她一直听到这样一个声音:“他这样伤害我,真的是为我好吗?”
如果我们情绪失控,伤害了孩子,想要道歉弥补,那千万别在弥补后,还要加一句:“我都是为了你好。”
伤害就是伤害,哪有“为了你好”的伤害呢?
听多了这些话,孩子就会自我暗示:“别人粗暴地对我,是为了我好,想要我变得更好。”
那他长大以后,就分不清什么是“真的为他好”,什么是“伤害”。
当别人伤害他时,他一边难受,还会一边自我安慰:“这是为我好。”
这种分裂,会让他非常痛苦,也很拉扯。时间久了,他的心理,就容易出问题。
吼完孩子后悔想补救,以上这3句话,你听过哪句呢?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