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句老话说,“前人栽树,后人乘凉”。这句话很有道理。它说明一个人的行为会影响到别人。我最近帮了邻居一个忙。不久后,我遇到困难,反而是邻居帮了我。这说明善有善报。这种联系在普通人中存在。在古代历史上,这种联系更明显。1799年的和珅案就是一个例子。和珅倒台了。但这个案子引出了一段关于回报的往事。
![]()
1799年是嘉庆四年。这一年我国历史发生大事。正月初三,乾隆皇帝去世了。他在位六十年,又当了三年太上皇。他的去世改变了权力格局。嘉庆皇帝现在真正掌握了权力。他很快就开始行动。他的目标是和珅。和珅是文华殿大学士。在乾隆晚期,和珅的权力非常大。现在,和珅成了新皇帝的目标。
事情发生得很快。太上皇去世第二天,嘉庆皇帝就采取了行动。他解除了和珅的军机大臣职务。他还解除了和珅的九门提督职务。和珅只能在乾隆灵前守灵。这其实是一种软禁。他无法联系外界。接着,很多官员开始弹劾和珅。他们写了很多奏折,指出和珅的贪婪和越权。到了正月初九,嘉庆皇帝正式下令。和珅被革职,关进了刑部大狱。
然后,官员们开始查抄和珅的府邸。和珅的家就是后来的恭王府。官员们在宅子里发现了惊人的财富。他们在夹墙里找到了黄金。他们在地窖和水井里找到了白银。各种珍宝堆积如山。这些财富的总价值,据说超过了国库多年的收入。在查抄期间,发生了一件事。和珅的家人被集中看管。嘉庆皇帝亲自来到现场。他看到了和珅的幼女。这个女孩只有六岁。嘉庆皇帝等了三年才掌握实权。他看着这个女孩,问了一个问题。他问:“你父亲贪赃枉法,死不足惜,你可有何话?”
![]()
大厅里非常安静。谁也不敢说话。但这个六岁的孩子抬起了头。她看起来很平静。她反问了皇帝一句。这句话让嘉庆皇帝愣住了。女孩的大意是:我父亲是贪了钱。但这些财富,不也是先皇(乾隆)赏赐的吗?
这个问题非常大胆。它揭示了一个事实。和珅贪腐,是他自己的罪过。他利用乾隆皇帝的信任,结党营私,卖官赚钱。但事情还有另一面。如果乾隆皇帝不纵容他,不庇护他,不赏赐他,和珅无法积累这么多钱。乾隆晚年喜欢奢华,和珅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嘉庆皇帝可以清算和珅。但他不能清算自己的父亲(乾隆)。这个六岁女孩的质问,抓住了这个政治风暴的核心矛盾。
这个风暴的结局已经定下。正月十八,嘉庆皇帝赐和珅在狱中自尽。这保留了他最后一点体面。和珅的家族倒台了。他的长子叫丰绅殷德。丰绅殷德娶了乾隆最爱的十公主。因为公主的缘故,他保住了一条命。但他还是受到了惩罚。他被革去爵位,家产也没了。他的后半生在圈禁和流放中度过。
那么,那个反问皇帝的六岁女孩怎么样了?官方历史没有清楚记载她的下落。她可能和其他家人一样被官府收容。但民间流传着另一个故事。这个故事关系到一段恩怨。在和珅案发生时,人人都害怕沾上关系。这时,一个工部的小官张诚,做了一件冒险的事。他跪在嘉庆皇帝面前,提出了一个请求。他想收养这个女孩。
这个举动非常危险。旁人都躲避和珅的家人。他却主动靠近。嘉庆皇帝怀疑他的动机。张诚说出了一个秘密。原来,张诚不是他的本名。他本名叫金玉。早年间,他和和珅是同乡好友,还是结拜兄弟。后来金玉在官场被人陷害,判了死罪。当时和珅已经有了权势。和珅暗中帮助金玉。他安排金玉“假死”,逃脱了罪责。然后,和珅帮他改名为张诚,在工部安排了一个小职位。金玉就这样保住了性命。
![]()
金玉一直记得这份救命之恩。和珅有权有势的时候,金玉没有去攀附。现在和珅倒台了,金玉决定冒险报恩。他要保住故人的血脉。嘉庆皇帝听了这个故事,最后同意了。也许是女孩的话让他有所顾忌。也许是他想显示自己的仁慈。
金玉(张诚)立刻辞官。他带着妻子和这个女孩,连夜逃离京城。他们在河北一个偏远的山村住了下来。十几年过去了。女孩长大了。她一直以为自己姓张。直到有一天,她发现了养父藏起来的锦盒。盒子里有一块刻着“靖”字的玉佩,还有她哥哥丰绅殷德的信。
真相大白了。她不是张雯儿,她姓和。她的父亲是那个大贪官。救她的人,是为了报答当年的救命之恩。和珅当年“栽树”,金玉今日“乘凉”。这桩震动朝野的大案,就这样以一种意想不到的方式结束了。而那个女孩的质问,也消失在时间里。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