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0日生效的加沙停火协议,曾被视为巴以冲突的 “喘息之机”。
协议明确规定以军后撤、人道主义援助畅通、遗体与俘虏交换等核心条款,由美国、卡塔尔、埃及等国组成工作组监督执行。
结果在一个多月后的今天,这份脆弱的和平正被持续的爆炸声、拆房的轰鸣声和民众的饥馑声彻底撕裂。
以色列无人机在加沙南部的致命袭击,不仅造成包括儿童在内的平民死亡,更揭开了停火协议生效以来,以方系统性违约的冰山一角。
哈马斯数据显示,已有271名巴勒斯坦人死于以军袭击,90%为平民,622人受伤,而加沙北部已 75 天未获直接援助,民众在饥饿与废墟中挣扎。
这场被国际社会寄予厚望的停火,正在沦为 “纸上和平”。
停火协议明确要求以军撤至商定区域,停止一切进攻性军事行动,但现实却是袭击常态化。
![]()
11月中旬,以色列无人机精准打击加沙南部汗尤尼斯以东地区,造成至少2人死亡,其中包括一名儿童,以军给出的理由是 “对方构成直接威胁”,却未提供任何实质性证据。
哈马斯在Telegram声明中谴责,以军自停火以来“每日持续违反协议”,轰炸与拆房行动从未停歇。
更令人震惊的是对 “黄线” 撤离区的系统性破坏,巴尼苏海拉市市长哈姆丹・拉德万证实,以军将该地区所有两层建筑列为打击目标,“每一栋房屋都难逃厄运”。
半岛电视台记者实地探访发现,加沙中部居民区已被炸毁为大片废墟,卫星图像显示,当地近 80% 的建筑受损,92% 的住宅要么被毁要么无法居住。
![]()
以色列军方则辩解称,拆房是为了 “清除哈马斯地道网络”,但这种 “宁可错拆一千,不可放过一个” 的做法,显然违反了停火协议中 “保护平民设施” 的核心原则。
“每天 600 辆援助卡车” 的承诺,是巴勒斯坦接受停火协议的关键条件之一,但实际到位数量不足半数。
数据显示上周日仅有270辆卡车进入加沙,其中真正的人道主义援助卡车仅126 辆,燃料卡车仅 10 辆,远低于协议要求的 50 辆。
联合国近东救济工程处(UNRWA)明确表示,加沙每日至少需要 500-600 辆卡车物资才能维持基本运转,但以色列的限制让这一目标成为奢望。
![]()
以色列自2025年1月起全面取缔近东救济工程处,禁止其车辆与物资进入加沙,要求该机构移除标志、转交物资给第三方,导致后勤严重延误。
作为曾为170万加沙民众提供庇护、食品和医疗的核心机构,其缺位直接导致援助分发点从 400 个锐减至4个,饥饿现象急剧加剧。
代尔巴拉赫的民众向记者哭诉:“我们排几小时队才能买到水,肉和鸡蛋根本买不起,孩子只能饿着肚子睡觉。”
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直言,现有援助 “远远无法消除饥荒,更无法给予民众有尊严的生活”。
值得注意的是以色列扶持的 “加沙人道主义基金会” 争议不断,其瑞士分支机构因未履行法律义务被关闭,国际社会指控该机构将援助 “政治化、武器化”,部分分发点甚至沦为 “死亡陷阱”。
世卫组织虽帮助阿尔凯尔医院恢复运营,并新增营养稳定中心治疗营养不良儿童,但面对持续的物资短缺,这些努力犹如杯水车薪。
停火协议中的遗体与俘虏交换,本是重建互信的重要举措,但实际执行中却充满争议。
11月中旬,以色列移交15具巴勒斯坦人遗体,使交换总数达315具,但由于遗体腐烂和设备匮乏,仅 89 具被确认身份,更令人发指的是,多数遗体存在酷刑痕迹。
![]()
哈马斯已按协议在72 小时内移交20名活着的俘虏,并找到24具以方人员遗体,公布了剩余遗体坐标,展现了履约诚意。
双方的信任赤字进一步加剧了危机。埃及智库专家艾哈迈德・塔希尔指出,哈马斯因以色列过往多次背弃承诺而心存警惕,以军停火后的持续袭击更深化了这种不信任。
而以色列政府始终将哈马斯视为 “心腹大患”,公开宣称要将其消灭,根本无信任可言。
更关键的是停火缺乏有效的国际监督机制,违约行为难以判定,局部冲突无法根除,为第二阶段谈判蒙上阴影。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