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军还在画饼,中国又展示空军新战力,与歼20协同作战,再无短板
文 | 锐析风云局
编辑 | 锐析风云局
前几天刷到空军主题微电影梦魇的结尾镜头,我直接被画面里的空中组合拳震撼到了,三角飞翼造型的攻击11贴着机库地面滑出,紧接着双座歼20和歼16相继升空。
当电台里传出玄龙08已达,威龙1号收到的指令时,我立刻意识到这不是简单的装备秀,一个疑问在我脑海里浮现:这短短几秒的镜头,到底藏着中国空军多少战力升级的密码?
战力符号破题
![]()
作为常年追军事动态的老军迷,我对国产装备的每一个细节都格外敏感,这次梦魇里的镜头,最打动人的不是战机编队的视觉冲击力,而是攻击11和双座歼20之间的协同默契。
攻击11的代号玄龙,歼20的代号威龙,单从命名就能看出二者的关联,而玄龙08已达,6号正位,威龙1号收到,已与玄龙接通这段台词,更是直接挑明了它们的指挥与被指挥关系。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双座歼20的出现本身就是里程碑式的突破,它是全球首款具备无人机指挥能力的五代隐身战机,传统单座战机的飞行员要同时兼顾驾驶、空战和目标锁定。
根本没有精力操控其他装备,而双座歼20的后座操作员,相当于专职的空中指挥官,核心任务就是通过先进的人机交互系统,实时调度多架无人机形成作战网络。
这也是为什么镜头里的协同看起来如此流畅,因为这套有人无人协同体系,早已不是停留在概念阶段的设想,在我看来,这个镜头的意义远超宣传价值。
![]()
十年前我们谈论空军战力,还在纠结战机的单机性能是否追上国际先进水平,而现在,镜头里的每一个动作都在宣告,中国空军已经跨过单机对抗的阶段,进入了体系化作战的新纪元。
玄龙不再是威龙身边的陪衬,而是构成空中作战体系的核心节点之一,这种角色转变,才是最值得我们关注的战力质变。
玄龙的隐身尖刀基因
攻击11能成为体系核心,绝非仅凭颜值,它的硬核性能早就经过了公开检验,2019年国庆阅兵,攻击11首次公开亮相,当时它被装载在拖车上驶过天安门广场。
即便没有升空展示,那独特的三角飞翼布局还是瞬间引爆了军迷圈,这种无垂尾、无平尾的设计,是隐身装备的经典配置,单从外形看,攻击11就像一架缩小版的B2轰炸机。
![]()
这种布局的优势非常明显,雷达反射面积极小,战机的隐身性能,本质上就是通过外形设计和材料技术,让雷达波难以反射回接收装置。
机身线条简洁流畅,没有垂直尾翼这种容易产生强反射的结构,再搭配特制的隐身涂料,以及经过空气动力学优化的进气道和尾喷口,使得它的雷达反射截面远小于歼20和歼35。
在现代防空体系面前,隐身性能就是生存能力,这也是攻击11能承担前出突防任务的核心资本,除了隐身优势,攻击11的实战性能同样亮眼。
根据公开资料推测,它的最大飞行速度可达0.9马赫,虽然不是超音速战机,但对于强调隐蔽突防的无人攻击机来说,这个速度既能保证作战灵活性,又能降低被声波探测到的概率。
![]()
值得一提的是它的航程,超过4000公里最大航程意味攻击11可从本土基地起飞,覆盖远海战区,既能执行远程打击任务,又能在目标区域上空长时间盘旋,承担侦察和火力压制职责。
体系价值升华
不过在我看来,攻击11真正的价值,不在于单机性能有多强悍,而在于它能融入作战体系,形成1加1大于2的战力倍增效应。
单机再强也有局限,就像再锋利的刀,没有手臂操控也难以发挥作用,而双座歼20就是操控这把尖刀的手臂,二者结合形成的忠诚僚机模式,才是中国空军真正的王牌。
这种模式的作战逻辑非常清晰,通常情况下,一架双座歼20会搭配两到三架攻击11组成基本作战单元,在执行任务时,攻击11会率先前出。
![]()
利用自身的隐身优势穿透敌方防空网,搭载的先进侦察设备能将战场实时数据传回歼20的指挥系统,为后方提供精准的态势感知,这时候它是前出侦察的眼睛。
如果遭遇敌方雷达锁定,攻击11可以主动释放电子干扰,甚至故意暴露自身位置,吸引敌方火力,为歼20创造突袭机会,这时候它又变成了吸引火力的诱饵。
当目标被锁定后,攻击11携带的精确制导武器可以直接发起打击,或者由歼20引导实施协同攻击,这时候它又是威力十足的武器库,这种作战模式并非我们首创。
美国早在上个世纪就提出了忠诚僚机的概念,希望通过有人机指挥无人机,打造空中作战集群,但概念提出多年,美国的相关项目始终停留在试验阶段。
而中国已经通过攻击11和双座歼20的组合,将这个概念变成了现实,去年珠海航展上,就有相关的作战演示画面公布。
![]()
当时攻击11在歼20的指挥下,完成了多目标识别和协同打击科目,整个过程行云流水,让在场的外国军事观察员都格外关注,更值得骄傲的是,攻击11的协同能力还在不断升级。
它搭载的先进飞控和通信系统,不仅能接收歼20的指挥指令,还具备一定的自主作战能力,比如在与指挥链路暂时中断时,它可以根据预设程序,自主规避敌方威胁。
完成既定任务后安全返航,这种自主与协同结合的设计,让整个作战单元的抗干扰能力和生存能力都得到了极大提升。
全域延伸
![]()
攻击11在空军的成功应用,只是一个开始,今年九三胜利日阅兵上,另一款名为攻击20的装备亮相,让我立刻意识到,玄龙家族已经开始向海军延伸。
从外形上看,攻击20与攻击11非常相似,但仔细观察就能发现差异,攻击20的机翼可以折叠,尾舵也进行了强化设计,这些都是为了适应舰载环境而做的专门优化。
作为攻击11的舰载版,攻击20的出现填补了中国海军舰载隐身无人攻击机的空白,在此之前,海军的舰载机主要以歼15这种有人战机为主。
虽然作战能力强悍,但执行侦察、巡逻等任务时,成本高且飞行员负担重,攻击20的加入,正好解决了这个问题,它可以搭载在航母和076两栖攻击舰上。
执行长时间的海上巡逻、目标监控和精确打击任务,成为海军舰载机体系的重要补充,076两栖攻击舰的无人机母舰属性,因为攻击20的出现而更加凸显。
![]()
这款两栖舰搭载了电磁弹射装置,正好可以满足攻击20的起飞需求,而攻击20的折叠机翼设计,也让076的机库可以容纳更多装备。
有了攻击20的加持,076不再仅仅是执行登陆任务的两栖平台,更能成为一个移动的空中作战中心,在远洋部署时,无需依赖航母就能形成独立的隐身打击体系。
想象一下这样的画面:076两栖攻击舰在南海某海域部署,弹射攻击20执行巡逻任务,攻击20凭借超过4000公里的航程,对广阔海域进行覆盖侦察。
发现敌方舰艇后,实时传回目标数据,076上的指挥中心根据数据,指挥攻击20携带的反舰导弹发起攻击,或者引导附近的驱逐舰进行协同打击。
这种海空协同的作战模式,能极大提升海军的远洋作战能力,让中国海军的威慑范围进一步扩大,更重要的是,空军的攻击11和海军的攻击20之间,存在着高度的通用性。
![]()
结语
它们的核心系统、维护流程基本一致,这意味着军队可以实现装备的批量生产和快速部署,降低后勤保障成本。
这种海空通用的设计思路,体现了中国军工体系的成熟与高效,也为未来装备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
![]()
作为一名军迷,看着国产装备一步步发展壮大,那种自豪感难以言表,攻击11的故事还在继续,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会看到更多玄龙家族的新成员亮相。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