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距离2025年2月5日仅剩不到三个月,全球关注的焦点正聚焦于美俄之间那项关键的《新削减战略武器条约》。这一日期的到来或将决定世界是否再度滑入核军备竞赛的深渊。
作为目前两国间唯一存续的核心双边核裁军安排,该协议一旦终止,将动摇整个国际核不扩散体系的根基。更引人注目的是,特朗普突然提出要求中国参与核军控谈判,而俄罗斯则迅速作出强硬回应,这场大国角力的背后究竟暗藏何种战略布局?
![]()
这份于2010年正式签署的条约,并非象征性文件,而是冷战结束后全球安全架构中的核心支柱之一。其条款明确规定:美俄部署状态下的核弹头不得超过1550枚,同时对可搭载核弹的战略运载工具——包括洲际导弹、潜射弹道导弹发射平台以及重型战略轰炸机——也设定了严格上限。
为确保履约透明度,条约建立了一整套严密的核查机制,允许双方定期交换数据资料,并派遣核查人员进入对方军事设施进行实地监督,每一环节都设置了清晰的操作规范和时间表。
![]()
过去十余年中,正是依靠这一制度化约束,全球避免了新一轮核对抗的风险,维持了基本的战略稳定。如今条约临近到期,国际社会无不高度警觉。
最早释放积极信号的是俄罗斯方面。早在今年年初,普京便公开提议将条约有效期延长一年,强调此举旨在“防止军备升级与紧张局势进一步恶化”。
近期,俄外长拉夫罗夫多次在国际场合重申立场,表示俄方的延期建议依然有效,并深入阐述其深远意义。
![]()
他在记者会上明确指出,希望借这一年缓冲期促使各方“恢复理性”,重新思考主要大国在全球安全事务中的责任担当,特别是在防范核冲突这类关乎人类存亡的重大议题上,“我们已做好准备”。
他还提出了具体路径:只要美国在2月5日前任一时刻同意继续遵守现有数量限制,即可实现无缝衔接。
他特别援引历史先例——2021年拜登就职初期,在距离原条约失效仅数日之际,仍完成了延期程序。
![]()
言外之意十分清楚:只要有政治意愿,技术操作完全可行。但据俄罗斯国防部透露,莫斯科至今未收到华盛顿方面的实质性答复,美方持续保持沉默,背后动机耐人寻味。
克里姆林宫发言人佩斯科夫进一步阐明底线:“除非美国率先重启核试验,否则俄罗斯不会单方面打破自身暂停核试的承诺。”
这番表态揭示出当前美俄之间战略互信已降至极低水平——若美方无实际行动,俄方亦不会轻易让步。
![]()
正当俄方积极推动续约之时,美国前总统特朗普却另起话题,声称美俄均有意大幅削减核武库,但前提是“中国必须加入谈判”。
他宣称,中国核力量将在未来四至五年内达到与美俄相当的规模。然而这一说法明显脱离现实:中国的核武库始终维持在最低限度自卫水平,远未构成与两个超级核大国对等的数量级威胁。显然,这是试图转移矛盾、拉拢第三方以减轻自身裁军压力的政治操弄。
![]()
见普京未予理会,美国军备控制协会负责人随即发声补位,警告称若美俄未能及时达成新的战略武器限制协议,双方实战部署的核弹头势必突破1550枚上限,届时中国可能“趁机扩张”核能力。
因此他呼吁即便《新削减战略武器条约》到期,美俄也应继续保持对核弹数量的自我约束。
事实上,中国长期奉行不首先使用核武器、不对无核国家使用或威胁使用核武器的政策,从未计划扩大核武库规模。美方反复拿中国说事,实则是推卸自身在核裁军领域应尽义务的借口。
![]()
面对美方施压,俄罗斯迅速打出精准反击。佩斯科夫直言:“主动权在美国手中。”他表示俄方愿开展对话,但必须将美国盟友的核潜力纳入考量范围。
此言直指要害:英国与法国作为合法拥核国,各自拥有数百枚核弹头,却长期游离于双边军控框架之外。俄方这一提议既展现了合作姿态,又反将一军,令美国难以自圆其说,赢得不少国际舆论认可。
![]()
近几个月来,尽管双方均未宣布退出条约,但一系列高调的导弹试射行动释放出强烈信号。
美国从加利福尼亚州范登堡太空军基地发射一枚“民兵III”洲际弹道导弹,官方称属例行测试,但在当前敏感时期举行此类演练,难免引发外界关于战略威慑意图的广泛猜测。
俄罗斯亦不甘示弱,上月成功试射新型“海燕”核动力巡航导弹。该系统最大特点是具备近乎无限航程,可长时间绕行地球飞行,一旦列装服役,将极大增强其二次打击能力和战略威慑效能。
![]()
不过也有专家质疑这类新兴武器的安全风险及其是否符合现行条约精神。事实上,俄罗斯积极推动条约延期,背后蕴含多重战略考量。
当前俄乌冲突尚未平息,保持与美国的核沟通渠道本身就是一种战略优势,有助于防止误判导致局势失控。
此外,通过主动展现军控诚意,俄方可争取更多国际理解,缓解西方制裁带来的外交孤立。
![]()
更重要的是,将续约责任明确推向美方,使华盛顿在全球核安全议题上承受更大道德压力。倘若美国最终拒绝续约,国际社会将清楚看到谁才是破坏全球战略稳定的根源所在。
相比之下,美国当前处境颇为微妙。2025年2月正值国内政治关键节点,拜登政府既要应对党内外复杂博弈,又要权衡地缘安全风险。
若选择续约,恐遭保守派抨击“对俄妥协”;若拒绝,则面临损害全球领导形象、背负破坏核秩序骂名的风险。
![]()
正因如此,美方迟迟未作决断,本质上是在寻找最有利于自身的策略平衡点。
眼下距条约到期仅余三个月,《新削减战略武器条约》能否延续仍是未知之数。全球军控专家普遍表达深切忧虑:一旦条约失效,后冷战时代的核管控体系将进一步瓦解。
失去约束后,美俄或将重启核竞赛,其他拥核国家也可能随之跟进,全球安全环境将滑向前所未有的高危境地。这无疑是自冷战结束以来人类面临的最严峻战略挑战。
![]()
归根结底,核军控并非单一国家的内部事务,而是牵动全人类命运的关键议题。特朗普鼓吹中国入局,不过是转嫁矛盾的小手段;美国借中国之名拖延续约,更是典型的逃避责任行为。
俄罗斯主张英法参与谈判,虽触及问题本质,但实际推进难度巨大。
![]()
未来三个月,美国的抉择将成为决定性变量:是选择捍卫全球核安全,还是执着于短期地缘利益?是延续现有的多边军控框架,还是放任世界滑向无序核竞争?
这些问题不仅检验着拜登政府的战略智慧,也直接影响着地球上每一个普通人的生存前景。
期待美国尽快展现政治勇气,与俄罗斯重启建设性对话。毕竟,和平与稳定才是全人类共同的价值追求。一旦核竞赛的潘多拉魔盒被打开,再想关闭恐怕为时已晚。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