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身份证上的“X”有人说它是“叉”,有人说它是“埃克斯”,还有人干脆随口一念,都不管对不对。
![]()
可这个“X”,真的是字母吗?它背后到底有没有什么特殊含义?为什么非得用“X”?
![]()
一串数字的变身
1984年,中国第一代居民身份证正式发行,15位数字,塑封纸质,没有芯片,当时主要是为了满足买票、住宿登记这些基本需求,那时候信息化还没普及,身份证还只是个辅助工具。
等到1999年,国家开始推行公民身份号码制度,原本的15位变成了18位,增加了出生年份和性别信息,更关键的是,最后一位多出来的“X”,开始出现了。
![]()
这个“X”不是多余的装饰,而是一个校验码,它的作用,是为了防止录入错误、避免假证。
它是通过复杂公式算出来的,前17位按顺序乘以一组固定数字,再除以11取余数,最后对照一个表格来确定校验码。
如果余数是2,校验码就是“X”,这里的“X”其实代表数字10,身份证是18位,如果直接写10就成了两位数,就多出一位了,所以才用了“X”。
![]()
也就是说,这个“X”其实是数字,不是字母。
那为什么大家还是喜欢读成“叉”或者“埃克斯”?甚至有些系统默认你输的是小写的x,输大写反而出错,反过来有些平台只认大写不认小写,没有统一的标准,反而成了麻烦的根源。
那么这个问题,到底有多大影响?
![]()
一位“X”引发的烦恼
2013年,高考查分系统要求密码是身份证后六位,一个学生照着老师的指示,把“X”当成了数字0。
结果一周都查不到分数,最后只好跑到教育局,才知道那位“X”代表的是数字10,而不是0。
这不是个例,每年高考季,总有学生因为身份证过期或者“X”输错,耽误志愿填报、影响录取。
![]()
更不方便的是各种注册系统,有的平台要求身份证后六位做密码,但输入框根本没有“X”的选项。
有的平台默认是大写X,输入小写x就提示密码错误;还有些平台干脆把“X”换成数字10,搞得用户不知所措。
这些混乱,归根到底,是对“X”这个符号认识不统一导致的。
![]()
就连它的发音也引发争议,有人叫“叉”,有人叫“西”,还有人按英语习惯叫“埃克斯”,语言杂糅的结果,就是没有统一的标准,反而让人越读越乱。
直到《咬文嚼字》杂志主编黄安靖出面,明确指出“X”的正式读音是“shí”,也就是“十”的意思,这个读音虽然准确,但却冷门,很多人根本没听过。
![]()
一张卡的隐形进化
进入2004年,中国开始换发第二代身份证,塑料卡片材质,内置非接触式IC芯片,具备机读功能,这背后其实是一场信息化变革。
从这时候开始,身份证不再只是一个证件,而是一个数据库的“入口钥匙”,背后的信息量大得惊人。
地址码、出生日期、派出所编码、性别识别、校验机制,每一位数字都不是随便写的。
而“X”的引入,恰恰是为了让这套系统更可靠,它是用来验证身份证号是否正确的“保险丝”。
![]()
公安部曾经统计,全国曾经有171万人存在身份证号码重复问题,都是在数字化管理之前,数字化之后,重复问题基本解决,如今全国只剩8人存在重复情况,且都做了特殊标注。
这说明,身份证号的设计,包括“X”这样的符号,其实是为了安全而存在的。
![]()
但问题也随之而来,很多用户习惯把身份证照片保存在手机里,方便出行使用,可一旦手机丢失,这些照片就可能被人盗用,有人用身份证照片去办银行卡、办手机号,甚至贷款,造成严重后果。
这时候,“X”的安全意义就又浮现出来,它虽然只是一个符号,但它的正确与否,决定了身份证号是否真实有效。
系统识别时,一旦“X”错了,整个身份证号就无效,这也是一种风险防控。
![]()
那未来,身份证还会继续演进吗?
![]()
身份证将来会变成什么样
有关三代身份证的讨论早已不是新鲜话题,未来的身份证,很可能会整合银行卡、公交卡、医保卡、购物卡等多种功能,成为一张真正意义上的“超级卡”。
这种多合一卡的构想,并不是简单的把几张卡合在一起,而是通过一套更高级的加密技术和数据管理系统,提升安全性和便捷性。
![]()
二代身份证的非接触式IC芯片已经解决了“消磁”问题,也提高了使用寿命,但它仍然无法抵抗芯片弯折、电流冲击等物理破坏。
而三代身份证如果能在材料和技术上进一步升级,就能解决这些实际痛点。
防伪技术也不会停止进化,目前身份证正面已经有“JMSFZ”拼音首字母、长城变色油墨图案等设计,在紫外线照射下还能反射绿色光芒,未来可能会加入更多可视化验证手段,让假证无处藏身。
![]()
但不管技术怎么进步,身份证上的“X”依然会存在,它的意义,不仅仅是数字10,更是一种对系统完整性的保障。
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我们要正确认识“X”,理解它的规则、用法和意义。
那真正要解决“X”带来的困扰,靠的是技术,还是人的认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