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资狼狈退场,中国资本强势接盘,消费战我们赢了
大家好,我是闻叔!星巴克、汉堡王都被中国资本接盘了,以前星巴克占咖啡市场42%份额,现在跌到14%,被瑞幸9.9元咖啡抢了客,毛戈平卖赢兰蔻,蜜雪冰城挤走哈根达斯。
外资品牌集体转让中国业务,真的是“退潮”信号?还是中国消费市场正在发生更深层的权力转移?
外资品牌的“不可替代性”正在消失
近期外资消费品牌中国业务转让频发,星巴克、汉堡王的“易主”最具代表性,凸显中国资本在消费领域的主导权提升。
据星巴克中国与博裕资本官方公告,博裕已完成对星巴克中国业务的收购,这一动作源于星巴克中国市场份额的持续下滑,欧睿咨询数据显示,其份额从2017年42%跌至2024年14%,被瑞幸等本土品牌分流大量客群。
汉堡王中国的交易同样明确,私募机构CPE元丰以3.5亿美元收购其中国业务,第一财经等权威媒体核实,汉堡王中国估值较2019年跌30%,外资母公司因现金流压力折价出售。
事实上,外资品牌的“光环褪色”从来不是抽象的数据结论,而是渗透在每个人的日常选择里。
几年前办公室的下午茶话题几乎绕不开星巴克,那时候它以42%的市场份额占据中国咖啡市场的半壁江山,“手持星杯”一度成为职场人的身份符号。
但短短几年间,市场格局已彻底改写:瑞幸凭借“极致性价比+高密度门店下沉”策略,将平价咖啡送进了社区便利店与县域市场,库迪则以补贴跟进补位,双重冲击下,星巴克的市场份额持续收缩,到2024年已降至14%。
曾经的“咖啡天花板”,如今成了不少人“偶尔尝鲜”的选择,而非日常刚需。
咖啡赛道的变化并非个例,整个消费市场都在经历“主角轮换”。
![]()
冰淇淋柜台前,哈根达斯几十元一球的“浪漫溢价”,终究扛不住蜜雪冰城4元甜筒的平价冲击,曾经排长队的门店如今客流稀疏。
珠宝专柜里,DR钻戒“一生只送一人”的绑定式营销,在年轻人“拒绝情感绑架”的认知觉醒中逐渐失灵,反倒是周大福推出的“小而美”悦己钻戒,因契合“为自己消费”的趋势持续热销。
在美妆领域,这种转向更为明显:毛戈平的故宫联名粉底因融合国风设计与适配亚洲人的色号,上架即售罄,而兰蔻的经典粉水,即便常年打折促销,也难掩销量增速放缓的势头。
究其根本,并不是外资品牌自身品质下滑,而是它们未能跟上中国市场的迭代节奏,当国产品牌在研究年轻人的消费能力与审美偏好时,不少外资品牌仍在依赖过往的品牌红利。
赢在对中国市场的深刻理解
国产品牌之所以能在短时间内实现“弯道超车”,核心竞争力在于两个字:懂行。
![]()
这种“懂”,体现在对消费需求的精准捕捉上。
瑞幸深谙打工人的“咖啡刚需”,既要便宜又要便捷,因此将门店直接开在写字楼大堂与地铁口,9.9元的定价刚好卡在通勤族的心理承受区间,手机点单、到店即取的模式更是适配快节奏的工作生活。
毛戈平的崛起则抓住了“国潮”风口,将传统纹样、玉石肌理融入彩妆包装,色号研发专门针对亚洲人偏黄的肤色,比兰蔻等外资品牌“全球通用”的色号更贴合需求。
即便是餐饮领域,老乡鸡也凭借一份“肥西老母鸡汤”精准击中中国人的味觉记忆,相比必胜客的意面、披萨,这份家常味道更能引发情感共鸣,门店数量也随之快速扩张至数千家。
与国产品牌的“顺势而为”相比,部分外资品牌的“水土不服”早已埋下伏笔。
![]()
星巴克长期坚守“第三空间”的品牌定位,一杯美式定价38元,固执地将门店打造为“社交场所”,却忽略了中国消费者对咖啡“便捷化、日常化”的需求升级。
DR钻戒则困在单一营销逻辑里,即便“舔狗经济”退潮、年轻人消费观念转向理性,仍未调整“一生绑定”的宣传话术,最终与主流需求脱节。
这种认知上的差距,让国产品牌获得了可乘之机,当外资品牌在坚守既定规则时,国产品牌早已学会跟着市场动态调整,此消彼长之下,市场份额的转移自然成为必然。
不是“接盘侠”,而是精准押注
从消费端的转向延伸到资本端,中国资本密集接盘外资业务的动作,看似激进实则暗藏精密计算。
这笔生意的核心,是算清了“两本账”。
![]()
第一本是“价格账”:受全球经济环境影响,不少外资母公司面临现金流压力,急于通过出售海外资产回笼资金,中国业务因此成为“折价出售”的优质标的。
以汉堡王中国为例,其转让估值较2019年高峰期下降约30%,对于手握充裕现金的中国资本而言,这种“低价入场”的机会无疑是难得的“捡漏”窗口。
第二本则是“趋势账”:消费复苏的信号已愈发明确,资本显然比普通人更早嗅到机遇。
当下的消费市场,商场餐饮区的上座率较去年回升30%,节假日的航空机票预订量连续4周上涨,线下零售的客流数据也在稳步回暖。
这种“提前布局消费赛道”的操作,在资本圈早有先例,2015年前后,消费升级趋势初现时,苏宁、大润发等实体商超与永辉、沃尔玛中国达成合作,最终在后续的消费增长周期中获得丰厚回报。
如今资本选择接盘外资品牌,逻辑与当年完全一致,只是将投资标的从本土商超换成了“有改造潜力”的外资品牌,这些品牌拥有成熟的供应链与用户基础,只需完成本土化调整便能释放新价值。
更为关键的是,中国资本手中握有“改造王牌”,本土化运营能力。
这一点,百胜中国接手肯德基的案例早已给出验证:当年百胜将肯德基的菜单进行中式化改造,推出豆浆、油条、粥品等早餐品类,瞬间打开下沉市场,销量直接实现翻倍增长。
如今博裕资本收购星巴克中国后,已有业内消息透露,未来可能推出茶底咖啡、中式点心等融合产品,CPE元丰拿下汉堡王后,也大概率会针对中国消费者的口味,研发川味鸡腿堡、香辣鸡米花等单品。
毕竟只有中国人最懂中国人的饮食偏好与消费习惯,这种精准改造既能让外资品牌重获市场活力,也能让资本获得更稳定的长期收益,形成双赢格局。
![]()
跳出传言,紧盯趋势
资本的动作始终与资本市场的走向紧密相连,近期证监会副主席“坚决防止市场大起大落”的表态,便为当前的市场定下了基调。
结合4000点附近的指数位置来看,这句话的信号十分明确:既不希望指数过快上涨积累泡沫,也不允许出现极端下跌,“小跌慢涨、稳步上行”是最理想的状态。
在这种调控导向下,市场行情的演绎路径已相对清晰:银行、保险等大权重板块会承担起“稳指数”的角色,避免大盘出现剧烈波动。
前期涨幅较高的科技股可能进入回调周期,逐步消化估值泡沫;而券商、航空、消费等估值处于低位的板块,则有望迎来补涨机会,形成板块轮动的健康格局。
不过需要警惕的是,部分细分板块可能出现“过山车”式波动,光伏行业近期的表现便是典型案例。
![]()
前几日,市场流传“光伏企业联合减产达成共识”的消息,受此刺激,光伏板块集体大涨,容百科技单日涨幅一度超过5%。
但仅隔一天,“减产谈判破裂”的传言便引发恐慌抛售,容百科技的单日跌幅直接扩大至7%以上。
其实资本市场从不缺乏这类真假难辨的“小作文”,对于普通投资者而言,若仅凭传言跟风操作,极易陷入“追涨杀跌”的陷阱,理性看待板块波动、坚守自身投资逻辑才是关键。
回归到普通人的生活与投资,与其纠结“外资是不是在跑路”这种表层问题,不如将目光聚焦于两个确定性趋势。
从消费端来看,被中国资本接手后的外资品牌,必然会加速本土化转型,未来我们或许能在星巴克喝到龙井风味咖啡,在汉堡王吃到符合川渝口味的辣堡,这些变化会让日常消费更贴合需求。
![]()
从投资端来看,随着消费复苏的持续推进,低估值的消费板块、与出行相关的航空机场板块,以及受益于市场活跃度提升的券商板块,都具备长期关注的价值,跟随资本的布局方向理性配置,远比追逐短期热点更可靠。
说到底,其实并不是外资“撤离”,而是中国消费话语权的回归,中国资本更懂本土市场,本土资本正通过精准运营激活外资品牌价值。
从过去“追捧外资、迷信进口”,到如今“国产品牌崛起、本土资本主导”,这种转变的背后,是中国消费市场的成熟与自信。
信息来源:新浪财经——星巴克同意以40亿美元的将中国业务60%的权益卖给博裕资本
信息来源:新浪财经——汉堡王中国,也卖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