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江源
三江源,地处青藏高原腹地,地理位置介于31°39'N-36°12'N、89°45'E-102°23'E之间。这里地处西风与季风交汇带,每年六月至九月,自孟加拉湾而来的暖湿气流在此倾注丰沛水汽,再辅以冰川融水的补给与高原草甸发达的水系涵养,使三江源成为长江、黄河、澜沧江不可或缺的“水塔”。
特别策划
三江源国家公园:人与自然共生之地
探秘三江源:中国首个国家公园
![]()
阿尼玛卿雪山 摄影:左凌仁
2016年,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正式挂牌成立。作为首个国家公园体制试点,三江源正式开启中国国家公园时代。三江源国家公园是我国面积最大、海拔最高的国家公园,总面积达19.07万平方公里,分为三大园区:长江源园区涵盖可可西里、索加-曲麻河、各拉丹冬与当曲等关键区域,守护长江水源;黄河源园区包括扎陵湖-鄂陵湖、星星海与约古宗列等区域,涵养黄河水源;澜沧江源园区则覆盖果宗木查与昂赛等区域,保护澜沧江水源。通过统一规划、分区管理,实现了对三大江河源头生态系统的整体保护。
高原上的生命协奏曲
![]()
雪山下奔跑的藏野驴。藏野驴喜群居,是较为常见的青藏高原特有物种之一。它们有个特殊的习性:喜欢与汽车赛跑。摄影:梅生
丰沛的降水,加上显著的地形垂直梯度,共同塑造出多样而独特的生态环境,使这里成为世界高海拔地区生物多样性最集中的热点地带之一。野牦牛、藏野驴、藏原羚、藏羚羊、盘羊、雪豹等高原生灵,于此世代繁衍、生生不息。三江源国家公园拥有地球上最独一无二的自然生态系统,生存其间的万物生灵合奏出动人的高原生命协奏曲。而这曲乐章能否继续悠扬,取决于我们是否能在保护与发展中找到平衡。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
轮子秋是土族先民一项古老的体育活动。土族语称为“卜日热”,意为旋转。轮子秋流行于青海互助土族自治县,多在农闲和“花儿会”等喜庆节日期间举行。摄影:梅生
与这些自然精灵共生于斯的,是汉、藏、蒙、回等多民族交融共存的当地民众。在这片辽阔苍茫之地,各民族文化交相辉映,花儿、藏戏、《格萨尔王》、六月歌舞……斑斓多彩的文艺之花竞相绽放。
三峡的电,温暖可可西里的夜
![]()
航拍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索南达杰保护站。可可西里保护区是我国面积最大、海拔最高、野生动物资源最丰富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之一,也是我国第一个为保护藏羚羊而设置的自然保护区。摄影:徐强
20世纪90年代,为了更好地保护可可西里,我国在这里设立了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6座保护站为依托,三江源国家公园可可西里管理处的巡护队员们,常年坚守在可可西里,默默守护着这片人间净土。为助力可可西里无人区的生态保护,三峡集团投入帮扶资金,在不冻泉、索南达杰和五道梁三座保护站分别建设光伏储能一体化电站,并配备智慧储能系统,不仅给巡护队员们的工作和生活提供了极大便利,也为保护可可西里的碧水蓝天和野生动物作出了贡献。
长江文化
千年书声,藏山育德
——长江流域的书院文化
![]()
私塾是私家学塾的简称,古代很少把“私”和“塾”两个字直接连起来使用。私塾成为一个社会常用词汇是近代以后的事情,以示与官立或公立新式学堂的区别。图为浙江省温州市永嘉县芙蓉古村私塾场景展示。图源:视觉中国
作为中国古代重要的教育机构和文化现象,书院延续了一千多年之久。古代书院的兴起发展处在文化中心南移的历史过程中,长江流域一直居于全国书院教育的中心,引领着这一教育体制的建设潮流。
流域映像
长江流域珍稀动物图录
![]()
藏雪鸡是长江流域分布海拔最高的雉鸡,一般都生活在海拔 4000 米以上。摄影:李风
![]()
猞猁,中大型猫科动物,偏爱独行。摄影:李风
![]()
鼠兔是青藏高原的特有物种,它们是高原上食肉动物和鸟类最重要的食物来源。摄影:李风
![]()
川金丝猴,主要位于长江上游区域,为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 摄影:李风
长江不仅是人类文明的摇篮,更是无数生灵的家园。从源区的雪豹、藏羚羊,到上游的川金丝猴、红腹锦鸡,再到中下游的中华鲟、江豚、麋鹿、白鹤……这些生命一直与长江共生共存。
专题策划
TGPMS:看不见的三峡工程
![]()
TGPMS 是伴随三峡工程建设应运而生的工程管理信息系统。这一系统在向家坝、溪洛渡、乌东德、白鹤滩 4 个巨型水电工程中,也得以应用,并发展得更加成熟,功能越来越强大,使得工程管理更加规范和高效。摄影:汤伟
工程行业中有个“不可能三角”理论:进度、质量、成本——这三者犹如在跷跷板上的小球,难以同时达到最高点。在现实中,我们往往需要在三者之间做出权衡和取舍。TGPMS在三峡工程建设中的应用,探索了中国大型工程建设的现代化管理之路,让不可能变成可能,破解了工程建设的“不可能三角”。由此,TGPMS获得了一个别致的称号——“看不见的三峡工程”。
大坝认知
陆水水利枢纽:鲜为人知的三峡“预演地”
![]()
陆水水利枢纽工程,始建于 1958 年,是当时为解决、论证三峡工程科研、设计与施工中的重大技术问题、培养技术和管理人才的一个整体性全过程的水工建筑试验。图为正在进行主坝加固改造的陆水水利枢纽。摄影:杨津
在湖北宜昌三斗坪,高坝巍然矗立,库面如镜平展。1994年12月14日开工建设的三峡工程已历三十余载。在三峡坝址下游300多公里的湖北赤壁,另一座大坝历经66年风雨洗礼,依然坚固如初。它屹立于长江南岸一级支流陆水河上,拦蓄河水,形成了54平方公里的浩渺水库。这座始建于1958年的大坝,与三峡工程有着不解之缘,其名字便道出了这段渊源:三峡试验坝——陆水水利枢纽工程。
味道
张掖之味:丝绸古道上的人间烟火
![]()
在山丹县炒拨拉节上,六位厨师用形似盾牌的铸铁鏊子炒拨拉。炒拨拉因其烹制的动作而得名。图源:视觉中国
“不望祁连山顶雪,错将张掖认江南。”张掖向来有“塞上江南”的美名,在这片遍布着雪山、草原、七彩丹霞、湿地、荒漠的多彩之地,美食就是散落在各种地貌上的星辉,从“汉军追北地,胡骑走南庭”的遥远时代照向现在,张掖人保留着从古时争夺草场、守卫疆土流传下来的饮食习惯,快做快吃、不易饥饿,直至今日。
真视听
寻找河的第三条岸
![]()
《广袤的原野》
2025年
【巴西】若昂·吉马良斯·罗萨 著
陈迪译
人民文学出版社
《河的第三条岸》
2025年
【巴西】若昂·吉马良斯·罗萨 著
游雨频译
上海人民出版社
在中文阅读世界,巴西作家罗萨的短篇小说《河的第三条岸》可谓一个传奇。作为“一部短篇写尽百年人生”的典范,它对中国当代作家产生了难以估量的影响。罗萨不仅关注人的现实境遇,注重挖掘日常的奥秘,更对存在主义和人的本质问题有深刻洞察。罗萨通晓20多门语言,同时受流行语和方言的影响,在写作中博学地创造了大量新词和语法。对他而言,语言需要“摆脱陈词滥调的僵化、黏滞和昏昏欲睡”。这不是一个简单的美学问题,而是写作的真正意义。

![]()
“中国三峡杂志”微信公众号
欢迎订阅:邮发代号38-383
立足三峡,关注人类家园
报道河流地理与水文化
责编:王旭辉 王芳丽
美编:韦 祺
校对:段海英
审核:王旭辉
来源:《中国三峡》杂志 2025年第9期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