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简称“特医食品”),是指为满足进食受限、消化吸收障碍、代谢紊乱等特殊需要,专门加工配制而成的配方食品,常被称作给患者吃的“饭”。
近日,2025乳品原料与营养科学研讨会上,由阿拉食品原料发布的《中国特殊医学用途食品(FSMP)行业及消费者洞察白皮书》显示,2024年中国FSMP市场规模超160亿元,占全球市场份额9.15%,成为亚太地区最大单一市场。预计到2030年,市场规模将以6.58%的年复合增长率增长至约240亿元。
![]()
与市场潜力形成呼应的是迫切的临床需求。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达3.1亿,占总人口22%,成人糖尿病患者预计在2045年增至1.74亿,发病率全球最高。中国住院患者中营养不良率高达29.6%,其中41.8%未接受营养支持,凸显出临床营养支持的巨大缺口。
![]()
供给端也在快速响应。截至2025年9月30日,中国累计批准注册特医食品277款,其中2023年以来新增183款,超过此前6年总和。然而,产品结构仍显单一:粉状产品占比高达73%,流质与功能组件类产品稀缺;在13类特定全营养配方中,仅1款肿瘤类全营养配方获批,疾病覆盖广度与剂型多样性亟待提升。
患者的实际使用体验更是行业关注的焦点。白皮书消费者定量调研覆盖全球12国共12,000名患者(其中中国样本1,000名),定性研究覆盖4国40名患者和1名营养科专家。调研显示,尽管患者普遍认可FSMP的临床价值,但仅半数能严格遵循医嘱。在中国,约70%患者出现腹泻等不耐受症状,口感、质地、消化耐受性与价格成为影响长期使用的关键因素。
“部分中国患者对高脂、高蛋白配方的耐受性确实较弱,这可能与饮食习惯和肠道菌群差异相关。”江南大学附属医院营养科主任张烽教授在接受南都N视频记者采访时指出。他强调,未来特医食品的研发应加快本土化步伐,结合中国人的肠道菌群、消化酶水平与膳食习惯优化配方设计。
张烽进一步分析,当前特医食品的临床应用主要集中在外科领域,尤其是胃肠外科术后患者,因为营养支持在术后康复中的效果更为直接和显著。相比之下,内科患者如糖尿病、慢阻肺、脑卒中后遗症等在特医食品的应用上仍有较大提升空间,随着产品精准度的提高、营养教育的普及以及患者健康意识的增强,未来有望实现更广泛和规范的临床应用。
白皮书指出,行业正从“营养支持”向“精准营养干预”转型。3D打印、可穿戴设备、AI算法与区块链等技术正在探索性应用于营养管理,推动FSMP从单一产品向“产品+服务”的综合解决方案发展。蛋白质原料创新也成为推动临床适配的重要方向,为不同疾病状态的患者提供更具针对性的营养支持。
采写:南都N视频记者 杨丽云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