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关注的是刚过去的那场环太平洋大演习,时间点在2024年6月底开场,参与国多达29个,出动舰艇40艘、飞机100多架、官兵约2.5万,规模创纪录。美媒提前把话打得很响,说这是20年来吨位最大的一次海上炫威。演习里有几幕很扎眼:7月18日,美国的超级大黄蜂发射反舰导弹,宣称模拟击沉两栖攻击舰;澳大利亚主动“跟风”,表示用自家导弹“干的”;美军秀出了B-2隐形轰炸机,喊出能“一枚导弹解决2.5万吨目标”“快速击沉模式”。别忘了,海军第三舰队还放出低成本清除海域威胁的口径,空军那边吹嘘能穿越严密防区。整个场面有个明确指向感,这指向恰好碰上中国海军近年来加强远海两栖能力、扩建航母编队的节点。演习方方面面,外宣口径里塞满了“中国威胁论”的话术,欧洲几国也被拉进来,参与热情堪称“被说服式支持”。我看到的画面里,美方把太平洋当作了主舞台,好歹是声势浩大。
![]()
![]()
回头看,这场军演不是凭空出现。历史线索很长,时间从上世纪50年代朝鲜战场直接拉到现在,1972年尼克松访华、1979年建交那一段被视为一次大转圜,80年代合作上升,90年代苏联解体后美国变得更自信甚至不安,21世纪开始“重心东移”,奥巴马时期的“亚太再平衡”就是信号之一。特朗普时期的贸易与科技摩擦把对抗推向经济与高技术层面,拜登又把高端半导体作为遏制利器。台湾问题始终是火药桶,佩洛西2022年窜访把紧张再推高。最新的政治节点是赖清德上台和美方向台湾出售超过20亿美元的军售,这在外界看来是又一次挑衅。把这些串起来,会形成一个逻辑链条:美方出于维护既得秩序与盟友关系,对中国崛起保持戒心,用军事存在、联合演习和军售等手段来施压。美方把太平洋当主战场这句话并不夸张,演习的兵力、武器和口径都指向这点。
我自己的判断是,演习有三层企图。第一,展示硬实力与联盟凝聚力,借演练来检验联合火力与后勤补给;第二,传递政治信号,表明对某些“区域行为”有军事应对选项;第三,塑造舆论场,用所谓“威慑”去合理化一系列遏制措施。演习的战术细节——比方说模拟击沉两栖舰、秀B-2的穿透能力、强调低成本清除海域威胁——都在提醒对手:你后海上投送与登陆能力如果增强,我们有手段反制。对中国海军的压力点也显而易见。
![]()
面对这类动作,中国有自己的回应路径。军力上中国已不再是过去的沿海近岸防御模式,航母编队已形成常态化远海巡逻,辽宁舰、山东舰并不只是象征,歼-15提供舰载作战保障,空军的隐形战机在战力投射上开始形成新的变量。导弹部队的存在让海上打击与防御变得更具弹性。中国的底线碰不得这句话在军政话语里反复出现,不是口号而是操作规则。另一面,外交与多边策略被用来冲淡单极压力,音量与方向有所调整,强调规则与合法权益。
![]()
从战略视角看,两个现实值得注意。其一,军事秀肌肉并不能长期替代政治与经济手段,演习能带来短期威慑,但也把摩擦常态化,风险上升。其二,技术与产业链自主性成为新的博弈场,切断关键供应链的策略会把对抗引向长期化,受伤害最大者往往是双方民众与全球供应网络。如果对抗继续升级,最后结果很可能是两败俱伤,没有赢家。
![]()
结语里我想说,军事新闻要看得更远一点。眼前的炮声与口径,背后是国家利益的长期博弈。公众情绪容易被短时刺激放大,但安全与外交的本事在于把对峙变成可控竞争,把不可触碰的底线画得清晰又稳固。我会继续盯着太平洋那片水域,跟踪演习后的实际部署与外交回应,给大家交代更多细节与专业解读。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