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律师周筱赟在银行取钱被层层盘问、最后甚至被报警的事件,在网络上掀起了不小的风波。
11月11日,央视新闻频道也专门做了专题节目《我的钱,我的号,谁做主?》,直接将这一话题推上了舆论焦点。
![]()
事情的经过其实并不复杂。
11月3日,周律师在东营出差时,需要取4万元现金去参加婚礼。因为ATM每日限额5000元,他便前往柜台办理。
柜员照例询问用途,周律师回答用于“给朋友结婚包红包”。但柜员在系统里找不到对应选项,随后又追问细节,并调取其账户流水。
看到上月有一笔转入款项不明,柜员继续追问来源。周律师拒绝解释,认为银行无权调查个人流水。
随后,银行以“客户不配合”为由报警并上报反诈中心。半小时后,警方未到场,银行又称可继续取款。
周律师对此质疑“折腾无意义”,最终放弃取现,并将过程发布到网上。
事件迅速发酵,公众讨论焦点集中在两个方向——银行是否越权,以及反诈工作是否过度。
周律师起初在微博上言辞犀利,指责银行程序不当、侵犯隐私。但在接受央视采访时,他的态度明显缓和。
他强调:反诈工作初衷无可非议,关键是不能层层加码,更不该折腾基层员工。
![]()
这句话点出了问题的核心。
银行的反诈机制出发点是好的,但执行时却常常走向“形式化”——上级层层下压任务,基层只能机械执行,客户体验自然受损。
如今不少银行在反诈上“谈诈色变”,生怕一个环节疏忽就被追责,于是干脆“宁可多问十句,不敢漏一个”。结果是:
- 普通客户被当作潜在嫌疑人;
- 柜员被逼成“半个公安”;
- 业务办理时间拉长,投诉激增。
这种过度防范,既消耗客户信任,也挤压了一线员工的生存空间。
![]()
反诈压力下,最辛苦的是柜员。
![]()
他们既要承担反诈指标,又没有执法权;既要防风险,又要哄客户。客户的不满、上级的考核、反诈中心的问责——全压在同一群人身上。
更尴尬的是,目前不少银行内部并没有“尽职免责”机制。
哪怕柜员严格执行流程,一旦客户被骗,仍可能被追责、罚款甚至降职。
这种压力逼得他们不得不小心翼翼,“宁可错杀,不可放过”。
反诈工作需要制度支撑,而不是情绪化的加码。让基层“背锅”不是长久之计。
央视在报道中也给出了非常中肯的结论:
“反诈之网应当精准撒向犯罪分子,而不是困住普通百姓。”
![]()
周筱赟律师收到的道歉信息
反诈是必要的,但应更精准、更智能。
说白了,反诈,要靠技术,要靠大数据,要靠各部门更有效的联动,去实现“精准打击”。
而不是靠“层层加码”,把压力全甩给一线柜员,让他们用最原始的“人肉盘问”,去得罪所有正常客户。
银行完全可以依托大数据模型识别异常交易,或通过与反诈中心的实时联动来筛查高风险账户。
把防范重点放在“异常特征”,而不是“所有人”,才能真正实现“有力又有度”的防诈。
银行要反诈,更要反“形式”;客户要安全,更要被尊重。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