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7年10月17日,中国最后一位皇帝溥仪在北京协和医院病逝,终年61岁。
他的妻子李淑贤回忆,溥仪生命最后阶段疼得直不起身,嘴里反复念叨“河车丸”三个字,那模样看着就让人心疼。
![]()
这位一辈子三次登基又三次退位的帝王,临终前为啥对一味中药如此执念?
这河车丸到底是啥宝贝,能让他视作最后的救命稻草?
末代皇帝的“续命执念”
溥仪这一辈子过得是真跌宕,从紫禁城的九五之尊,到伪满洲国的傀儡,再到战犯管理所的学员,最后成了普通公民。
![]()
身份变来变去,身体却一直没硬朗过。
晚年的他被多种疾病缠上,肾脏方面的问题尤其严重,做了好几次手术、接受了放射治疗,效用都不明显。
本来以为现代医学能帮他多撑一阵子,没想到病情反复得厉害,到最后连话都没法说,只能靠写字跟人交流。
![]()
有一天他写下“气虚”两个字,让李淑贤帮着拿点“东西”,后来大家都猜,他要的就是河车丸。
早前在伪满洲国的时候,溥仪身体就已经出现了问题,当时的御医就建议他服用河车丸调理。
少年时期的一些经历让他肾功能早早受损,这味药成了他倚重的滋补品。
我觉得溥仪对河车丸的依赖,早就超出了药效本身。
![]()
想想看,一个曾经手握天下权力的人,最后连自己的身体都掌控不了,那种无力感得多煎熬。
河车丸作为明清宫廷里常用的御药,对他来说更像是一种心理慰藉,是绝望中能抓住的最后一点念想。
解密河车丸:胎盘做的中药
搞不清河车丸底细的人,光听名字可能以为是啥神秘丹药。
其实这药的核心成分一点都不复杂,就是紫河车,说白了就是人类的胎盘。
![]()
第一次知道这事儿的时候,我还挺意外,没想到古人居然会把胎盘当成药材,而且还能成为宫廷圣药。
中医里说紫河车性味甘咸温,能补肾益精、养血益气。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里也写过,紫河车入药,特别适合虚损体弱的人。
但河车丸不是单一成分的药,而是复方制剂。
![]()
不同朝代的配方略有差别,常见的还有熟地黄、天冬、杜仲这些药材,合在一起能滋阴清热、补肾益肺,专门对付虚劳咳嗽、腰膝酸软这些症状。
在明清宫廷里,河车丸可是皇族的“滋补神器”。
不管是皇帝还是太后,只要身体虚了,御医都会考虑开这个药。
乾隆皇帝、慈禧太后都有服用河车丸的记载,那时候它被当成“宝中之宝”,不是普通人能接触到的。
![]()
如此看来,河车丸能被溥仪信赖,除了药效,宫廷传承下来的口碑也是重要原因。
毕竟在他眼里,当年皇家御用的东西,肯定比普通药物靠谱。
从宫廷圣药到争议药材
放到现在来看,河车丸的处境挺尴尬的。
现代医学研究发现,胎盘确实含有蛋白质、氨基酸这些营养成分,有一定的免疫调节作用。
![]()
但它的问题也很明显,来源的卫生问题、伦理争议一直没断过。
毕竟胎盘属于人体组织,采集和使用过程中很容易存在安全隐患,现在正规的中药制剂里,已经很少用人类胎盘做原料了。
很多厂家会用羊胎盘之类的动物胎盘替代,或者用人工合成的制剂来达到类似的滋补效果。
而且中医讲究辨证施治,河车丸是补药,可不是谁都能吃的。
![]()
如果不对症,盲目服用反而可能加重病情。
溥仪晚年身患癌症和尿毒症,身体已经极度虚弱,就算河车丸有滋补作用,此时服用怕是也很难起到效果,顶多是心理上的安慰。
溥仪对河车丸的执念,更像是一个时代的缩影。
那个年代医疗条件有限,现代医学还没法解决所有疑难杂症,人们只能把希望寄托在传统中药上。
![]()
而对于溥仪来说,这味药还承载着他对过去皇权的眷恋,毕竟曾经随手可得的御药,到最后却成了求而不得的“救命稻草”。
溥仪临终前的那声“河车丸”,喊的不只是一味药,更是他跌宕人生里最后的一点希望。
这味从宫廷走出来的中药,见证了一个王朝的落幕,也反映出传统医学的复杂处境。
![]()
如今我们再聊起这件事,不只是好奇河车丸的真面目,更能感受到一个末代皇帝的无奈与悲凉。
传统医学有其智慧,但盲目迷信也不可取,理性看待中西医的优劣,才是对生命最负责的态度。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