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4月11日晚,山东济南一间出租屋内,46岁的申某菊被其男友裴某波用水果刀捅刺数刀,最终因失血过多死亡。
一份由红星新闻发布的视频报道,为这起惨剧给出了一个充满矛盾的视觉注脚。死者申某菊生前的照片,笑容清晰:
面容可辨。
而嫌疑人裴某波的脸上,则覆盖着一层厚厚的:
马赛克。
根据申女士弟弟的描述,这是一场由谎言导向的悲剧。
裴某波,一个1996年便因抢劫盗窃入狱7年的男人,为自己构建了一个完美的人设:央企员工,丧偶,年薪三十多万。他用这个虚假身份赢得了申女士的信任,透支了她的信用卡,并在谎言败露之际,夺走了她的生命。
在媒体的叙事里,事实的链条清晰而冷酷。但画面的处理却遵循着另一套逻辑。
申女士生前庆祝生日、与友人出游的照片被一张张放出,她作为一个鲜活的、具体的“人”被公众所认知。
而亲手终结了这一切的裴某波,他的脸则被技术手段系统性地抹除,变成一个:
符号化的、匿名的施暴者。
这套操作的背后,是一条新闻业不言自明的准则:
无罪推定。
在法院做出最终判决之前,嫌疑人的肖像权、名誉权受法律保护。
媒体打上的那层马赛克,既是法律风险的防火墙,也是程序正义在视觉层面的宣告。
它将法律的盾牌,精准地挡在了行凶者的面前。
这让我想起一句官方话语反复强调的愿景:“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这句话的本意是追求结果与程序的双重正义。
然而在此刻,当正义的程序以一层冰冷的马赛克呈现,而受害者的面容却毫无保留地暴露在公众的凝视之下时:
一种结构性的不公平感,反而被前所未有地放大了。
几乎就在裴某波的马赛克引发讨论的同时,另一段来自江苏常州的监控视频,再次印证了这一不公平感。
视频里,一名男子对着一位93岁的白发老人连续掌掴,揪住她的头发,将她从座位上拽倒,拖入厨房,按在地上继续殴打。
被打者是他的母亲。根据澎湃新闻等多家媒体的报道,这起事件源于家庭琐事。
在这段视频里:
施暴的儿子的脸同样被打上马赛克。
受辱的母亲,她的痛苦与无助同样纤毫毕现。
摄像机忠实地记录下了一位九旬老人最不堪的时刻,而部分媒体则忠实地将这份不堪公之于众:
围观。
当然,并非所有镜头都如此冷漠。
在另一些更具伦理自觉的报道里,无论是施暴者还是受害者,他们的脸同样会被技术的纱幕所遮盖。
那里的伦理标尺是统一的,保护所有身处创伤事件中心的人,避免任何形式的:
二次伤害。
当我们将两起案件并置,一个令人不安的模式便浮现出来:
它看似在保护强者(或潜在的强者)的权利,实则在消费弱者的痛苦。
我们不得不追问一个问题:当申女士的家人在悲痛中递出那些照片时,媒体是否与他们进行过一场关于“数字永生”的对话?
是否有人曾向他们解释,一张未经处理的照片一旦发布,就意味着申女士的音容笑貌将永远与她被残忍杀害的命运绑定,成为互联网上一座无法移除的数字墓碑。
还是说,媒体只是默认了家属寻求正义的急迫,等同于放弃隐私的授权?
我们不知道。
但恰恰是这个过程的缺席,以及常州视频里那种选择性的马赛克,让一个令人不安的最终结果浮现出来。
尽管行业内不乏会对所有当事人一视同仁进行保护的严谨媒体,但在公众舆论场上,我们看到的最终图景却总是惊人地相似:
一个被保护的加害者,和一个被暴露的受害者。
这背后是一套冰冷的风险-收益评估体系。
曝光未定罪的嫌疑人,面临的是确切的法律风险和平台审核压力。
而曝光受害者的痛苦,法律风险模糊,却能带来:
最直接的情感冲击和流量回报。
这无关正义,也无关伦理,这只是一盘生意:
计算。
于是,一个荒诞的现实形成了:法律为那个夺走他人生命的人保留了体面,而部分追求流量的舆论场,却剥夺了那个在暴力下苟延残喘的老人的尊严。
在我们的镜头前,“谁”的脸应该被看见,“谁”的脸应该被隐藏,从来不是一个纯粹的伦理问题。
它首先是一个权力问题,其次是一个风险问题,最后才轮到一丝关于人性的考量。
马赛克遮蔽的,从来不是嫌疑人的脸,而是部分媒体在法律风险与流量诱惑之间,那张精于计算、失去温度的脸。
在这场精心编排的视觉游戏中,我们究竟是在追求正义,还是在消费苦难?
文|蛙蛙和洼
图片来自电视剧《我们与恶的距离》
欢迎关注⬇️
推荐阅读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