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总听身边人念叨,2025年看病好像多了不少“讲究”——一会儿说医保卡外借要出事,一会儿说医生乱开药要被罚。说白了,就是医疗行业在搞全链条整治,不管是咱们去看病的还是坐诊的医生,都得搞清楚哪些坑不能踩,不然真容易吃大亏。
![]()
前阵子小区的张阿姨就栽了个跟头。她邻居王姐的医保卡丢了,临时借张阿姨的卡去买降糖药,张阿姨想着都是老邻居,这点小事不算啥,就借了。结果没过一周,医保局的电话就来了,说她的卡有“异常购药记录”,属于违规使用,直接暂停医保资格3个月,还得写检查。张阿姨当时就懵了,说“不就是借个卡吗?又没骗钱”,可工作人员说,医保卡是实名制的,外借哪怕是亲戚邻居都不行,这是红线。其实啊,这种事真不少,好多人觉得是小事,结果踩了雷都不知道。
再说医生这边,我同学是社区医院的内科医生,前阵子也差点出事。有个大爷感冒发烧来就诊,非要开抗生素,同学说普通感冒不用抗生素,大爷不乐意,闹着说“不吃抗生素好不了”。同学扛不住大爷磨,就开了一盒。结果后来被医保抽查到,说他“不合理用药”,要记2分,还要扣当月奖金。同学委屈得很,说“我也是怕大爷闹”,可领导说,合规是底线,哪怕患者再闹,不该开的药就是不能开。要是医生守不住规矩,不仅丢奖金,搞不好连执业证都保不住。
还有互联网医疗这块,我同事小王也踩过坑。他失眠好久了,不想去医院排队,就在短视频平台找了个“专家”在线问诊,那个“专家”说他是神经衰弱,直接给他开了安眠药。小王买了药吃了两天,头晕得站都站不稳,赶紧去医院检查,才发现那个“专家”根本没有执业资质,平台也没备案。后来小王投诉到卫健委,平台才把那个账号封了,但他自己遭的罪可没处补。其实啊,线上就医不是不行,但得找有正规资质的平台,那些短视频里的“野医生”,真的碰不得。
说到底,这次整治不是要为难谁,而是想把医疗行业的乱象清一清,让看病更靠谱。对咱们患者来说,医保卡别乱借,看病别瞎提要求,线上就医先查资质;对医生来说,该守的规矩得守住,不该开的药别开,不该收的礼别拿。要是双方都能按规矩来,看病这件事,肯定能更省心也更安心。
对了,不管是患者还是医生,要是遇到啥疑问,别自己瞎琢磨,直接打12345或者医保局的电话问清楚,留存好病历和缴费记录,真有纠纷也有证据。毕竟,合规才是最稳的“护身符”嘛。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