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驻日本大使馆的官方X账号又一次更新了。这次的内容直接用了“倭寇”两个字,虽然讲述的是中国明朝时期福建霞浦沿海地区渔民抗击倭寇的历史,但每一个关注中日关系的人都明白,这两个字背后的重量绝非仅仅是历史回顾那么简单。
![]()
“倭寇”这个词,对于中日两国而言,承载着截然不同的集体记忆
在中国,它代表着一段漫长的、充满伤痛的海防史,是戚继光等民族英雄浴血奋战的背景,是沿海百姓血泪交织的苦难记忆。
而在日本,尽管官方和部分右翼势力极力想将这段历史轻描淡写为“局部海上冲突”,甚至塑造一种“日本在清朝入侵前并不坏”的叙事,但“倭寇”二字本身,就是钉在历史耻辱柱上的一颗钉子,提醒着那段无法抹去的侵略扩张的源头。
大使馆此次直指“倭寇”,是光明正大的揭穿某些人试图隐藏在阴影中的真实面目。
![]()
这种强硬的外交已经不少了
2025年,会发现这其实是一条清晰连贯的升级路线。
九月,使馆账号发布了电影《731》的海报,以中日双语提醒世人勿忘日本军国主义的反人类罪行;随后,更是罕见地发布了东风-5C洲际战略核导弹的照片及说明,明确展示战略威慑能力;十一月,中国驻大阪总领事薛剑就日本政要涉台错误言论发表了包含“斩首”等强硬比喻的谈话,引发日方强烈反应。
这一系列动作,步步为营,层层加码,共同勾勒出当前中国对日外交的战略转向:从过去的侧重沟通、留有余地,转变为如今的直面核心矛盾、主动设置议题,甚至不乏“进攻性”的姿态。
![]()
![]()
![]()
留给日本的时间不多了
日本近些年在地缘政治上的所作所为,已经彻底耗尽了中国的战略耐心。
日本一方面在台湾问题、南海问题上不断试探、踩踏中国红线,甘当某些域外大国的“马前卒”;另一方面,在福岛核污染水排海等关乎全球生态安全和人类健康的问题上,展现出极端的自私自利和不负责任。
![]()
这种两面性,让中国认识到,过往的“晓之以理、动之以情”难以唤醒装睡的人。
当委婉的提醒不再起作用,那么用对方听得懂、且能刺痛其神经的语言进行对话,便成为必然选择。
这正应了那句老话:勿谓言之不预也。
![]()
使用“倭寇”,它既是历史的,也是现实的
它迫使日本社会不得不直面一个问题:从几百年前的侵扰沿海,到近代的全面侵华,再到今天在战略选择上展现出的攻击性,其内在的脉络是否具有某种延续性?
日本是否真正深刻反思了其历史观,并能在当前这个风起云涌的时代找准自身的定位,而不是逆历史潮流而动,试图做阻挡时代车轮的“挡车之蚁”?
大使馆的帖文,正是在引导这种反思,这是一种高段位的外交心理战。
![]()
对于中国民众而言,这样的外交表达方式,具有强烈的共鸣。
![]()
![]()
它不仅仅是官方态度的宣示,更是一种民族情感的疏解和历史正义的伸张。
中国政府不仅关注当下的核心利益,也从未忘记历史的教训,并且有坚定的意志和能力,防止历史悲剧以任何形式重演。
总而言之,
驻日大使馆此次的“倭寇”之笔,是建立在对历史经纬的严谨把握、对现实局势的冷静判断基础上的精准外交出击。
![]()
一个历史词汇,同时完成了对历史的回顾、对现实的警示和对未来的界定。
日本人当然看得懂,而国际社会,也应该看清其中蕴含的严肃信号:在原则问题上,中国不会有丝毫含糊与退让。
历史的镜子就立在那里,是选择正视,还是继续逃避,考验着日方的战略智慧。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