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私企到国企、再回到私企
是我从抗争到屈服、再回到抗争的过程
9月初,我收拾好个人物品,走出厦门那家中国500强的国企大门,感觉像是囚鸟出笼,呼吸顺畅、肩上一松。
从今年4月份冒出辞职的念头、再到真正递上离职申请,这几个月里的纠结、内耗、挣扎,像一场漫长的“自我救赎”。
![]()
一、我为什么疯狂地想从国企离职?
2022年7月,我以“品牌运营”的身份进入这家国企,信了大家所说的国企“朝九晚五”。刚入职只做公众号运营,每天按时上下班。
好景不长,出于帮忙做的平面设计图稿,就像打开了“潘多拉魔盒”——在这以后,设计、拍摄、剪辑、策划、公关、宣讲、媒介、市场推广各种工作全堆到了我身上。
原本1人份的工作量,硬生生变成了1整个部门的工作量。三年下来,加班记录共计168条,年均加班接近300多小时。
![]()
让我委屈的是工资,加了5人份的工作量,3年就涨了1次工资而且涨幅仅有5%——事情是干得越来越多,工资却没见涨多少。刚入职时到手5800,干了三年也才6000出头。
24届的学弟毕业后进私企做新媒体运营,到手都有7000多,比我这个“有七年工作经验的国企员工”还高。
PUA的风气也是圈进了国企。领导的PUA差点让我迷失:
“好好干,明年给你升职”
“现在大环境这么差,出去了找不到好的工作”
“要把公司的事业当成自己的事业,才有可能进步”
最让人窒息的是国企的等级制度。“官大半级压死人”这句话,在这儿体现得淋漓尽致。
任何上级都能甩口锅给我,而我除了接锅、然后解决问题,似乎没有更好的办法。
在国企,没人脉、没背景,再能干也只是个“任劳任怨的牛马”。
二、那些从国企离职人都怎么样了?
先说说我自己。离开国企后,我进了一家上市企业,同样做品牌运营。最直观的变化就是薪资——
原本国企税前9K,扣完五险一金到手6K左右;
现在私企税前16K,到手14K,翻了一倍还多。
尽管工作量并没有减少多少,但这种“做得多、赚得多”的成就感,比国企里舒服太多。
![]()
再说说我爸。
2005年,我爸从县属电力公司离职,去了一家私企做电厂厂长;
2008年,我们家从小县城搬到了厦门,买了套110平的三居室。
要是当初我爸没离开国企,可能我还是那个读县城一中的孩子,可能也上不了山大。
最后说说同学。
和我一样是厦门双十毕业,后来也考上了山大。
她之前在厦门某集团国企干了七八年,偶然聊天才发现她已经离职。
她直言:还不确定去哪里,但是XX集团太差了。
![]()
三、为什么劝你不要进国企?
很多人挤破头进国企,图的就是“稳定”,这是上一辈人的执念。
可我想说,国企的“稳定”,是“温水煮青蛙”的稳定——它不会辞退你,却会用无休止的加班、微薄的薪资、压抑的人情世故,慢慢消耗你的斗志,让你越来越不敢离开。
国企的薪资真的太低了,那点钱根本跟不上物价上涨,到手6K的月薪,要多久才买得起厦门均价4w/㎡的房子?
更重要的是,国企的等级制度和人情社会,会磨掉你的棱角和能力。
可能有人会说,国企福利好,五险一金高。
这么计算:
国企9K,公司承担的五险一金2.5K,那你的显性收入+隐形福利=11.5K
私企16K,公司承担承担的五险一金1.5K,那你的显性收入+隐形福利=17.5K
只要到手工资足够高,何必去在意五险一金缴纳的比例低?
或许也有好的国企。而我只是想劝那些跟我一样,有能力、有想法,不想在安逸里消耗自己的人——别被体制绑架,更别害怕改变。
离开国企后,你可能会发现,原来自己值得更高的薪资、更公平的环境。
别进国企,爱听不听。
别让你的青春,耗在那些不值得的日子里。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